科技日报记者 杨宇航
8月8日清晨,朝阳的金辉洒向拉萨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3岁的市民边巴次仁沿木质栈道缓步而行,眼前是嬉戏于芦苇丛中的赤麻鸭,远处布达拉宫的金顶在晨光中熠熠生辉。“每天呼吸湿润空气,看候鸟飞翔,是我们最平常的幸福。”他驻足感叹,“拉萨戴上‘国际湿地城市’桂冠,这是雪域高原的骄傲!”
中华水塔的自然馈赠
在被誉为“中华水塔”的雪域高原上,西藏652.9万公顷湿地如璀璨蓝宝石铺展,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1.8%,湿地资源位居全国第二。这里涵养了河流、湖泊、沼泽和人工湿地等4类17型湿地生态。
拉萨城怀抱着一颗生态明珠——拉鲁湿地。这片1220公顷的高原绿洲,不仅傲居世界海拔最高城市湿地之巅,更是国内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
“在海拔3646米处维系如此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堪称自然奇迹。”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普琼介绍。这片千年古湿地,是青藏高原湿地类型的经典缩影。
2025年盛夏的拉鲁湿地生机盎然:细叶红柳与左旋柳随风轻舞,赤麻鸭携幼雏在浅水中觅食。成都游客文静举起相机,捕捉黑颈鹤掠过水面的瞬间:“拉萨城区竟藏此水草丰美、鸟群翩跹之地,彻底颠覆了我对高原的想象。”
湿地与布达拉宫相映成趣,构成拉萨最具特色的城市画卷。“经测算,这里的水域面积比本世纪初扩大三分之一。”普琼表示,“尤其北面536亩曾沙化干涸的土地重获滋润。”
拉萨之肺的生命律动
在拉萨市民心中,拉鲁湿地是名副其实的“拉萨之肺”和“天然氧吧”。科学监测揭示其惊人生态价值:年吸收近8万吨二氧化碳,释放约6万吨氧气,使城区空气湿度提高5%—10%,夏季降温达3—5摄氏度。
“拉鲁湿地是拉萨气候的天然调节器。”西藏大学教授、拉萨城市湿地生态系统西藏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张继峰阐释道,“它增加湿度,缓解高原干燥,冬季释热减寒,夏季吸热降暑。同时作为天然滤池,每日默默为拉萨市净化水质。更为关键的是,湿地维系着拉萨地下水命脉——雨季如海绵蓄积过量雨水,旱季则缓慢释放,防止地下水位剧变引发地质和生态问题。”
湿地中生物多样性恢复尤为瞩目:保护区野生动物达195种,昆虫101种,植物从2015年332种增至395种。越冬候鸟种群实现翻倍增长,从2015年4种6000余只跃升至2021年8种12000余只。
高原湿地的重生之路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背后,是拉萨20余年的湿地保卫战。累计投入约9.6亿元,当地实施三期保护工程及“三渠一河”综合整治,直面历史欠账。
“曾几何时,湿地被误作蚊虫滋生的荒地。拉鲁湿地的面积曾经因城市发展而萎缩,在保护区成立后出现逆转,面积有所增加。”张继峰教授坦言认知转变之艰,“依法保护监管力度不足、生态修复科学性待加强、多部门协作机制待完善,都是现实挑战。”
湿地核心区140户居民搬迁堪称最艰巨任务。政府投入1.13亿元专项资金,通过货币补偿与土地置换,将10.96万平方米土地重归生态。同步建设进水枢纽、沉砂池,实施边坡防渗与生态护坡工程,大幅增强湿地补水功能。
“我们划定严格禁采区,关停保护区内所有采砂场。”拉萨市林周县自然资源局负责人扎西介绍。该县还投入1500万元购置环卫设施,建设压缩垃圾中转站,实现湿地周边乡镇垃圾处理全覆盖。
生态补偿机制成为关键纽带。拉萨推行“湿地好不好,鸟儿说了算”评估体系,将补偿资金与保护成效挂钩。周边居民通过参与管护获得收入,从旁观者变为主动守护者。
夕阳熔金,拉鲁湿地沐浴在晚霞中。退休教师达瓦带着孙子在木栈道投喂候鸟专用饲料,孩子兴奋地数着远处成群的黑颈鹤。“小时候这只是城郊烂泥塘,如今成国际认可的生态宝地。”老人望着波光潋滟的水面讲述变迁。微风拂过芦苇,斑头雁的鸣叫应和着祖孙细语,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原乐章。
拉萨市民王芳的心声道出共同感受:“水更清,鸟更多,城市更有生机了。”这片高原湿地的重生故事,不仅属于拉萨,更向世界昭示,当珍视与守护成为共识,雪域明珠将永远映照布达拉宫的辉煌金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