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乾
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摄影技术——银版摄影法,由法国画家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于1839年发明。其核心原理为利用碘化银镀层的光敏性,通过水银蒸气显影和食盐定影,形成永久性金属正像。几年后,这项摄影术传入我国,并于19世纪末进入紫禁城。
银版摄影法被运用在清政府的外交活动中。根据史料记载,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曾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收到了英国人璞鼎查及其妻女的照片,赠送照片被认为是当时的外交礼节之一。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7月,耆英到澳门同法国使臣拉萼尼谈判签约时,邀请法国人埃及尔为其“画小照”(摄影),并将小照赠送给了多名外国官员。耆英的照片即为银版摄影法拍摄,原作在巴黎摄影博物馆仍有收藏。
光绪十二年(1886年),醇亲王奕譞将一些照片进呈慈禧太后御览。这些照片是前一年四月,奕譞赴天津巡阅海防时,召广东摄影师梁时泰、德籍摄影师来兴克拍摄的。慈禧太后看到这些照片以后表示惊奇,但尚未有意接受拍照。
清朝最早拍摄照片的皇帝是光绪帝。光绪帝乐于接受新事物,对摄影技术非常感兴趣。如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点石斋画报》的“贞集第八期”,刊载了一幅时事绘画《映照志奇》,描绘了德国使官在国子监大成殿前觐见光绪帝并携带了相机。作者何元俊在画幅上写道:“德藩亨利之入巍龙光,也恭遣随从人员携带照相器具,将圣明接待外臣重裳端拱之容,摄成一图以昭瞻仰,而示宠荣。他如临天地坛及游历西山诸名胜,均映成照片,朗若列眉。惟照国子监大成殿时,初拍迷漫不清,只见白气一团,再拍则变为黑气,仍一无所睹,德藩异之,遂作罢论。”从这段话不难看出,光绪帝接见德国使官时,是非常愿意接受拍照的,他也曾派人员陪同外国使臣拍摄京师名胜照片。有研究表明:光绪拍摄的照片数量很多,但是由于残酷的宫廷斗争,绝大部分都被销毁了,留影存世极少。
宫中首位御用摄影师是裕勋龄,裕勋龄为清朝三品公使裕庚次子,他为慈禧拍摄了大量照片。20世纪初,摄影术已在民间流行起来,慈禧对摄影的好奇与兴趣与日俱增。据裕勋龄的妹妹裕德龄回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闰五月二十一日上午,慈禧看到桌子上她的肖像照片,惊叹肖像照比绘画像要好看得多,又像得多。于是裕德龄的母亲推荐让裕勋龄第二天进宫,为慈禧拍照。裕勋龄和他的两位妹妹在巴黎生活了很长时间,接受西式教育,裕勋龄在那里学会了摄影。
裕德龄回忆:这天上午八点左右,天气很好。裕勋龄带了几个相机,提前在乐寿堂院子里等候。慈禧走进院里,把每个相机仔细看了一遍,并对镜头里的倒影感到很惊奇。裕勋龄向她解释了照相机成像的光学原理,并为其拍摄了第一张照片。
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圣容帐》记载:裕勋龄为慈禧拍摄的照片至少有三十余种,这些照片基本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拍摄,内容包括化妆照,与后妃、格格、女官、外国公使夫人等合影,起驾、乘舆照,特写照等。
此后,宫中摄影逐渐流行。故宫博物院现珍藏大量宫廷人物、宫廷生活老照片,它们为研究清末及民国时期的政治、外交、宫廷生活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