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怡
近日,世界卒中组织候任主席(2024—2026)、主席(2026—2018),澳大利亚健康和医学科学院院士Craig S. Anderson教授与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的特聘教授、国际临床试验与转化医学中心主任宋莉莉博士围绕我国科学家在脑卒中领域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发表研究亮点。他们认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李晓光团队研发的大脑胶水—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壳聚糖(bFGF-壳聚糖)凝胶,为临床缺血性卒中治疗和功能恢复提供了新方向。
缺血性卒中因神经元损失,会导致不可逆神经功能障碍。而现有再灌注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李晓光团队发现,卒中后,将这种新型生物活性凝胶注射入卒中腔,其能在卒中腔内持续缓释神经营养因子长达9周,激活脑室下区的神经干祖细胞,募集其迁移至卒中腔并分化为神经元,新生的神经元发育成熟,并与宿主脑重建功能性的神经环路,最终导致脑功能的恢复。
Anderson教授表示:“在脑卒中腔的非神经发生的皮质区域观察到了新生的神经元,这令人看到了希望。”在机制研究方面,壳聚糖凝胶不仅为bFGF持续进入脑卒中腔提供了支架,该凝胶还改善了卒中腔周围的微环境—它抑制了过度活跃的炎症细胞,将原本如同“盐碱荒地”的有害区域转化为适宜神经再生的沃土,同步刺激功能性血管新生,为神经元的长期存活提供营养支持。该大脑胶水可显著提升卒中动物的感觉运动功能,为现有再灌注疗法效果不佳的患者带来新希望。他强调,这种同步实现血管新生、内源性神经再生与突触重建的协同效应,是神经修复领域的重大突破。
据悉,该团队研发的大脑胶水已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多例患者的脑功能得到明显且持续的恢复。Anderson教授评价,此研究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提供了新思路,有望为卒中后严重残疾患者带来康复希望,推动神经再生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