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工智能研究促进中心揭牌仪式暨“社计未来:人工智能+计算社会科学”夏令营开班典礼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人工智能研究促进中心理事长赵志敏在活动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回答“智能革命向何处去”的根本问题,破解“技术异化”“算法霸权”等世界性难题,为国家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系统性、前瞻性、可操作的“中国方案”和“中国答案”。
赵志敏说,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不仅是科技问题,更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法律、伦理、外交和国际政治等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工智能研究促进中心将以人工智能与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努力打造“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人工智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阵地和科研平台,把人工智能研究打造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融合研究的新范式。
“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产业变革、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力量。优秀的通用任务处理能力,使得大模型迅速成为各应用领域的基础支撑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胡事民说,大模型正在重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近年来,大语言模型逐渐被引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凭借对自然语言与人类行为的模拟能力,这类工具不仅可降低研究成本,还拓展了研究方法的边界,能在多个环节实现自动化与高效化,特别是在文本分析、数据生成与模拟实验三方面,突破了传统工具在规模化、数据可得性与交互复杂度上的限制。
“社会科学中存在大量需要编程的场景,如数据采集与处理、问卷结果分析、可视化展示等。代码大模型的出现,能大幅降低编程门槛,助力科研人员更高效地完成数据处理与分析,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胡事民建议,社会科学应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其研究创新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在活动期间,“社计未来:人工智能+计算社会科学”夏令营同步开班。该夏令营旨在突破学科壁垒,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前沿与社会科学应用场景,培养具备数字素养的复合型研究人才,助力构建“AI+社科”发展新生态。来自全国对计算社会科学感兴趣的研究者、教师、数据分析师、研究生、本科生将通过为期数日的沉浸式学习,系统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在文本分析、社会网络研究、数据可视化等场景的应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