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通讯员 孙有权
“证明书不是终点,而是我们与实验室深度协同的新起点。”近日,吴忠中创自控阀有限公司总经理白雪从六盘山实验室副主任刘海波手中接过“科技赋能证明书”,郑重地将其放在荣誉墙上最醒目位置。
这场特殊的“科技赋能礼”,正为宁夏多家深耕装备制造行业的企业注入新活力。
作为宁夏重点布局的装备制造领域首家自治区实验室,六盘山实验室的核心使命是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而“科技赋能证明书”正是其推出的首批科研实力证。
做企业“技术外脑”
在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的智能装配线上,工人们熟练加工着即将发往某能源企业的高压黑水角阀。该公司作为六盘山实验室首批科技赋能支撑单位,正一步步从单打独斗向协同攻关跨越。
“以前做产品测试,我们研发部门得带着样品跑遍全国找实验室,周期长、成本高,有时卡在一个技术细节上,整条产线都要等。”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工程师罗先念说。
高压黑水角阀的偏流冲蚀磨损问题一直困扰着该公司的产品性能和寿命提升。高压下,流体在阀内形成严重的偏心射流,像“偏心刷子”一样不断冲刷阀座侧壁,导致关键部位过早失效。
对此,六盘山实验室迅速派出高端控制阀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团队现场“把脉”。团队从流体动力学深入剖析了偏流冲蚀产生的物理机制,并结合工程实际构建了提升阀门可靠性及寿命的关键技术路线。
经过反复研究与设计优化,新的改型方案成功抑制了偏流现象。“实验室团队带来的流场分析非常透彻,方案直击痛点,有效解决了我们的‘心病’,现在样阀测试数据令人鼓舞。”罗先念说。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我们不做‘高高在上’的科研,而是要做企业的‘技术外脑’。”刘海波说,实验室与企业双向赋能,才能共同构筑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
此次六盘山实验室创新推出“科技赋能证明书”,不仅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持,更意味着企业可优先接入实验室的“技术资源池”——从极端环境试验平台到装备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系统,实验室全部尖端设备都将向合作企业开放。同时,实验室还会根据企业需求精准组建行业专家团,第一时间深入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提供全链条支持
“我们与实验室就某款高压阀门流场失衡与畸变问题进行攻关,成果联合申报了专利项目,已经得到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优先受理。”吴忠生辉仪表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梁万顺透露,签订科技赋能协议不到两个月,六盘山实验室就已经联合企业完成3型产品的升级改造,研发效率提升近一倍。
通过接入实验室构建的创新赋能生态圈,企业享受到了技术研发、专利受理、市场推广、金融支持的全链条支持。这种“需求牵引—科研攻关—成果反哺”的模式,正在重塑宁夏装备制造产业生态。
让企业创新从“输血”到“造血”实现跨越式突破,背后是六盘山实验室可持续赋能的雄厚实力。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实验室,而是宁夏推动成立的首家新型研发机构、高能级创新平台,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马玉山领衔的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服务平台。实验室围绕高端控制阀及智能控制器、智能铸造及装备、先进智能工艺装备、智能制造工业软件、高端特殊材料和新能源装备6个方向,集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人才培养、产业孵化、公共服务等于一体。
统计显示,截至8月11日,六盘山实验室在宁夏科技厅的支持下,已经与装备制造行业66家企事业单位签订科技赋能合作协议,覆盖高端阀门、高端材料、能源装备等多个领域。
“首批证明书的颁发,是实验室从‘搭平台’转向‘促转化’的关键一步。未来,实验室将构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的全链条赋能体系。”刘海波介绍,一方面,针对企业共性需求开展“揭榜挂帅”,集中攻克“卡脖子”技术;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出题、实验室解题、市场验题”的机制,推动科研成果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快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