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哲 科技日报记者 刘昊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城内村顺龙堂种养专业合作社里,一排排鸡舍掩映在翠绿的半山腰上,一只只羽毛丰满、色泽亮丽的七百弄鸡在山弄间觅食、嬉戏。
“我们推行‘山地轮牧+自然育肥’生态养殖模式,出栏一批鸡后,待野草复绿后再投放鸡苗,确保每只鸡在空气清新、食物天然的环境中生长,保证肉质结实鲜美的独特口感。”该合作社负责人甘金妙说。
七百弄鸡正带着瑶乡人民的希望,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续写“石山变金山”的富民传奇。
种源提质
大化属大石山区,有着世所罕见的高峰丛深洼地,生态优良、空气清新,红水河贯穿全境。当地瑶族农户放养在房前屋后、山间草丛的土鸡——七百弄鸡品种独特,养殖历史悠久。
在布努瑶创世史诗《密洛陀》中,七百弄鸡被奉为“神鸡”。然而,种源性能差、生产效率低、群体性能参差不齐曾是横亘在七百弄鸡产业发展前的“拦路虎”。
没有自主种源,产业就是“空中楼阁”。2023年12月,国家科技特派团广西大化团肉鸡产业组专家陈智武、田国彬等深入一线调研后,将种源提质列为核心攻关课题,运用家系基因组测序技术组建110套家系,对3500余只种鸡进行生长基因定位检测,探明七百弄鸡基因遗传规律。
此外,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鸡产业发展中心还联合广西兽医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研究所,运用分子标记和表型特性选择技术,实施大化县七百弄鸡提纯复壮及利用课题研究。课题选育的七百弄鸡核心鸡群纯种率超85%,鸡群品种纯正度、毛色一致性、个体均匀性及生产性能均大幅提升,为推动七百弄鸡繁育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2024年,七百弄鸡育种产业迎来历史性时刻——其典型特征正式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新品种审定,获农业农村部颁发新品种公告。
高效养殖
种源问题解决了,如何让“国字号”品种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民族特色禽业标杆?国家科技特派团广西大化团肉鸡产业组专家,以及地方技术团队组织实施“七百弄鸡绿色高效种养技术集成与示范”研发项目,并打造七百弄鸡产业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县100多个规模养殖场建设。
配种、选种、拣蛋、接种疫苗……在国家科技特派团广西大化团肉鸡产业组专家课题研究基地(广西大化桂通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桂通七百弄鸡繁育基地),这里的工作人员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
“七百弄鸡提纯复壮培育已至第三代。”该公司负责人蓝校山表示,“基地每天产蛋3000枚左右,种鸡每羽产蛋比上一代多30个,每羽增收50元左右。”
目前,基地存栏种鸡1万余羽,今年已孵化出栏鸡苗30多万羽,加上肉鸡出栏2.2万羽及鸡蛋销售,营收达600多万元。
“七百弄鸡从地方土鸡升级为国家认证品种,这是‘基因技术+生态养殖’的结果,也是科技赋能的结果。”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鸡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谭文宝说。
擦亮品牌
品牌亮起来,产业强起来。从种源提质到打造品牌,七百弄鸡产业走上一条转型升级之路。
近年来,大化将七百弄鸡产业纳入该县绿色生态食材建设体系中,发布《七百弄鸡团标》等标准,从养殖密度、饲料配方到出栏日龄,形成系列细化标准,精益求精淬炼品质,科技赋能产业升级,擦亮七百弄鸡品牌。如今,七百弄鸡已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圳品”认证,并入选深圳消费帮扶“百强好产品”名单。
好品质是市场最好的“通行证”。依托深圳对口帮扶机制,七百弄鸡冻品在深圳盒马门店上架销售。2023年12月6日,大化县冷链物流有限公司成为在香港注册的内地冰鲜整鸡、冰鲜分割鸡和冷冻整鸡、冷冻分割鸡企业。
“南宁友爱农贸市场的七百弄鸡专卖店,每天销售七百弄鸡200只左右,销售额8000元到10000元不等。我两三天就要送一车七百弄鸡过去。”广西大化七百弄康利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蓝志平说,“七百弄鸡餐馆也不断增加,仅柒家人柴火鸡餐馆,就在河池市金城江区、百色市平果市等11个县(市、区)连锁开办。”
销路的顺畅带来了经济发展、群众增收。大化镇城内村七百弄鸡养殖场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7.7万元。养殖场每年固定长期务工人员8人,月平均工资3500元。养殖场流转44户农户土地进行经营,户年均地租增收1250元。
“去年我们养鸡场共分红33.75万元,为项目所在地双排村村集体经济增收13.5万元,解决了村里特殊困难家庭孩子上大学等问题。”大化镇双排村七百弄鸡种鸡场负责人邓安强说。
“一只鸡”成就一个产业。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大化七百弄鸡饲养量为112.6万羽,产量863吨,产值达34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