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在广袤的黑土地上,一场关于小作物的产业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日前,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毛葱全产业链示范观摩及中国园艺学会葱姜蒜分会2025年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深入绥化市海伦市中际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及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村独头蒜生产基地观摩。他们从种子选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现场指导种植户及企业,为黑龙江毛葱、独头蒜产业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作为全国重要的毛葱产区,黑龙江约有70余年毛葱种植历史,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在海伦市前进镇胜利村的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上百个品种的毛葱挺立田间,专家学者俯身察看毛葱长势,不时相互交流。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与海伦市中际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了毛葱选育工作。“我们从280多个品种里选育出来‘中际10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专家张慧介绍,该品种具有不早衰、独头率高、综合抗性强等特点,十分适合在黑龙江、吉林种植,产量比其他品种提高14.78%以上。
产业升级不仅体现在种植环节。在海伦市中际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现代化生产线正昼夜运转。“我们年加工毛葱能力达3.1万吨,去年出口东南亚销售额达900多万美元。预计今年出口情况将好于去年。”海伦市中际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敬红波说。
此次活动中,专家组成的“智囊团”如及时雨,针对病虫害防治、复合肥使用等方面的瓶颈问题,为企业量身定制“锦囊妙计”。
毛葱长势不错,独头蒜也毫不逊色。在哈尔滨市阿城区独头蒜生产基地,近1500亩种植基地处处飘着蒜香。
阿城被誉为“中国北方大蒜之乡”,有上千年大蒜种植历史。哈尔滨天一生态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大蒜深加工。深加工后的大蒜,身价涨了十几倍。企业负责人葛红东介绍,企业一年收购300吨大蒜,并将其加工成像果脯一样、可直接入口、没有辛辣味的黑蒜,广受市场欢迎,去年黑蒜销售额达178万元。
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力推进辛辣类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焦少杰在论坛上表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通过与国家特色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合作,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已建成一批设施完备、技术先进的辛辣蔬菜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实现重大飞跃。
寒地黑土孕育了品质独特的小毛葱、独头蒜。它们不仅是餐桌上的调味品,更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马晓非表示,黑龙江将擦亮“寒地龙菜之海伦毛葱”等区域公用品牌,将小作物打造成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