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滕继濮
8月12日下午,刚刚经历了暴雨的重庆主城再次布满夏日阳光,让人看不出这里刚刚经历过一场与暴雨极限赛跑的防灾行动。科技日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重庆主题采访活动,来到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时了解到,在8月10日至12日重庆市强降雨期间,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累计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6108户14754人,成功预警避险灾险情2起。这得益于重庆危岩地灾风险管控应用的支撑,让“预警信息跑赢了灾害”。
“本轮强降雨以来,我们通过危岩地灾风险管控应用平台,每天实时召开视频调度会,研判强降雨地灾防治形势,落细落实防范应对措施。”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韩列松介绍,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的特点。仅靠传统的人力“盯防”,难免有疏漏,需要“智能化监测+群测群防”的防灾系统来切实将“地灾”防线前移。
据了解,重庆市山地丘陵占市域面积的90%,加之年平均降雨量1200—1500毫米,汛期极端天气成为常态,地质灾害多发易发频发,历来为全国地质灾害高易发省市之一。此外,三峡库区危岩崩塌隐患“点多、成带”,严重威胁长江航道和旅游景区地质安全。重庆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数字赋能工作,数字重庆建设启动以来,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第一批启动建设危岩地灾风险管控应用,并不断迭代更新,实现三级贯通,以数字赋能地灾防治能力。
重庆在此前已经建立了一支1.5万人以上的地质灾害“四重”网格员、地防员队伍基础上,又布设智能化监测设备5万余台(套),覆盖近12000处地灾隐患点。同时,结合数字三维实景底座,重庆把全市划分为4208个小流域单元,搭建风险预警管控应用场景。并开发了“小流域地灾风险预警”数字化工具。
该工具集成了地图、水文图、气象、人口、建筑、地质灾害隐患点等信息,能够“一图看遍”。同时,可以模拟不同雨量下的地质灾害风险,一键生成撤离路线,同时生成预警信息并发送给“四重”网格员,当地相关负责人等。
“也就是说,地灾高风险地区在降雨之初甚至之前,就会收到地灾预警信息。这为群众安全撤离留下了更充足的时间。”韩列松说,目前,重庆已经初步实现以小流域为单元,依据降雨量阈值,精准预警预报地质灾害风险。
面对可能发生灾害,重庆各个部门联手,实现预警信息提前下沉。8月9日下午,重庆市气象局发布暴雨Ⅲ级预警,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市气象局联合发布全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紧跟雨情水情,2天内累计发布“72—24—12”小时地灾风险预警8期,开展2小时短临暴雨提醒4期。
同时,8月10日以来,重庆市级部门以小流域为基础预警到区县,滚动发布市级地灾气象风险预警12期,向区县发送市级避险转移建议清单22份。区县以微流域为基础预警到乡镇,发布区县级预警78期,并通过媒体、公众号等渠道对群众进行提醒。
11日11时30分许,云阳县泥溪镇石缸村2组村民冉龙权家屋后高边坡出现多处较大规模崩塌,崩塌体长约15米、宽2米、高约3米,体积约40立方米,直接造成4间房屋后墙垮塌。因为预警到位、响应及时,当地政府及时对5户13人进行避险转移,于11日10时20分许撤离完毕。当崩塌灾情发生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据了解,今年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已累计滚动发布市级地灾气象风险预警398期,向区县发送市级避险转移建议清单87份,指导区县发布区县级地灾气象风险预警8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