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探索金融检察综合履职新范式  护航高质量发展

2025-08-13 12:04:3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金融和科创是上海的核心功能。以数字赋能提升工作质效,协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检察工作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上海金融犯罪案件数有所下降,但呈现出行为手段不断复杂化、运营方式集团化、关联犯罪链条化等趋势和特点。

8月12日,上海市检察院发布上海金融检察综合履职情况。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上海金融犯罪案件数下降6.80%,但呈现出行为手段不断复杂化、运营方式集团化、关联犯罪链条化等趋势特点。

2024年以来,上海检察机关共受理金融犯罪审查逮捕案件784件1327人,受理金融犯罪审查起诉案件1384件2671人,涉及四类23个罪名,其中,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10件33人,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740件1351人,金融诈骗罪343件585人,扰乱市场秩序罪291件702人。

其中,非法集资犯罪案件量降幅明显,但以康养、影视投资等为名义的案件诱导性、迷惑性更强;证券犯罪罪名集中,财务造假案件数量上升较为明显;贷款、信用卡、保险领域诈骗风险凸显,非法中介扰乱金融秩序,从业人员或被利诱成为共犯。

此外,金融犯罪智能化、产业化、跨境化趋势明显。境内外“对敲”型非法汇兑案件多发,资金跨境转移追踪难度大。虚拟货币成为不法人员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工具。据悉,犯罪分子常常借助最新网络信息技术,例如通过强加密的境外聊天软件进行联络,通过虚拟货币进行交易,以虚拟货币作为投资名目和噱头吸引投资者,洗钱和非法经营犯罪易将虚拟货币作为支付结算和违法交易的手段方式以隐匿资金流向。同时,还利用AI技术进行深度伪造,加大了行政监管和刑事追诉的难度。

据上海市检察院副检察长胡春健介绍,在金融犯罪案件中,犯罪人员滥用数据和算法,手段更加隐蔽复杂。行为人在实施金融违法犯罪行为中,借助最新网络信息技术,优先选择强加密的境外聊天软件进行联络,并利用AI技术进行深度伪造,显著扩大了金融犯罪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加大了行政监管和刑事追诉的难度。

近年来,以复杂金融手段嵌套多种金融产品实施的证券犯罪,给检察办案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在一起利用私募FOF基金非法经营融资业务、操纵证券市场的新型犯罪案件中,两家资产管理公司实际控制人,通过出借个人证券账户或者利用公司发行的私募基金产品投至客户实控的私募FOF基金等方式,将场外配资提供给客户用于买卖证券,赚取息差;某基金公司股东组建操盘团队并从场外配资获取资金,连续买卖操纵股价。“此案件涉及全国多个操盘点。”审查起诉期间,办案检察官王薇采用以地址信息比对为基础,交易趋同查证、资金往来穿透、业务表单查证、账户关系穿透为辅助的“一基四辅”方法,筑牢客观证明体系。

面对金融犯罪的这些新特点,上海检察机关持续探索金融检察履职“上海路径”,分别设立外滩、陆家嘴金融检察综合履职基地,构建“一中心、二基地、三分中心、四试点院”的金融检察综合履职和风险防控体系;充分依托市检察院、上海市金融监管局成立的全国首家省级检察院金融监管协作配合办公室,健全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双向衔接工作机制;制定服务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的26项任务,三级检察院联动服务保障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建立健全本市金融领域行政司法七方协同机制,构建金融执法司法协同共治新格局;持续推动高质效办好证券期货犯罪案件的12条意见落地落细。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