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宋佳 童芳 刘祯
青铜器上的篆书铭文“成都”化作焰火照亮开幕式现场,国宝级文物上的太阳神鸟纹饰融入奖牌设计之中,外国运动员在世运村中医推拿诊室前排长队体验拔火罐……
第12届世界运动会正在如火如荼举行。赛场内外,一场场文化活动生动诠释着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一年前的预言——“成都世运会将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场文化盛宴。”
丰富的文化元素,让成都世运会赛场之外更加精彩。
开幕式上,每个环节都融入文化巧思。缤纷的焰火在夜空绽放,篆书“成都”两字源于距今两千多年的青铜兵器,开满“鸽子花”的“友谊之树”以成都金沙遗址大树根遗迹和“植物活化石”桐树为创意灵感。
文体表演《锦绣之韵》涵盖说唱俑、二十四伎乐、川剧变脸等传统文化元素。运动员入场式非遗元素满满:引导牌采用道明竹编工艺手工制作、国家名称用蜀绣一针一线绣成、外框为成都银花丝工艺,引导员旗袍由传统蜀锦织造技艺制成。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细节,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本地文化的丰富瑰丽。”成都世运会开幕式视效总设计王之纲说。
奖牌、火炬、特许商品……中华文化印记随处可见。德国组合莫申斯卡与巴兰在体育舞蹈拉丁舞项目夺冠,莫申斯卡毫不掩饰对奖牌“竹光”的喜爱。
“竹光”像怀表一样可以开合,翻开其正面,一枚独特的金属徽章置于盛开的芙蓉花中,徽章一面是以川金丝猴为原型的吉祥物“锦仔”,另一面是太阳神鸟环绕成都世运会标识。“很特别,非常有纪念意义,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我们带走的不仅是金牌,也是关于这座城市的美好回忆。”莫申斯卡说。
多彩的文化体验,给成都世运会带来特别的巴蜀韵味。
泰国运动员“右甩”“左翻”练起川剧水袖,阿根廷运动员戴上舞狮头套变身抢眼“黄狮”,“成都”“你好”等“外国腔”中文此起彼伏……
这几天,世运村内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吸引很多外国运动员争相体验。制作绳编、学写汉字、烹饪川菜、练习八段锦……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意大利运动员焦尔吉娅体验了新津绳编,“我很喜欢这个绳编手环,这是我在成都一次很有趣的体验。”
在中医药体验馆,运动员们排长队体验推拿正骨和拔火罐。德国体操选手背上拔出五个紫红色圆印,新西兰医护团队工作者说:“在这里体验拔火罐,真的很酷。”
赛事之余,一些外国运动员走进杜甫草堂、熊猫基地、东郊记忆艺术区等地,探索中华文化地标,感受烟火里的幸福成都。
在东郊记忆艺术区,加拿大运动员艾达·梅·赫德森和队友们看展览、逛集市,还体验了一把汉服秀,“这里把旧工厂改造成时尚现代、又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街区,非常有创意!”她说。
多元的文化交流,给成都世运会带来跨越山海的文明回响。
不同于以往国际大型赛事的传统开幕式,成都世运会大胆创新,以一场充满青春活力的数百人街舞表演“燃炸”开场。“街舞在全世界风靡,受全球年轻人喜爱。”成都世运会开幕式副总导演黄沛凌说,以街舞开场,不只想说成都欢迎你,更想展现世界在这里相聚。
世运会不仅是竞技的赛场,更是文明互鉴的窗口。8月6日,软式曲棍球项目开赛。正式比赛之前,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率先上演。循着鼓点、琴声,演员们身着唐装球衣竞逐竹编彩球,一场金堂非遗步打球表演,将现场观众带回到盛唐场景。
据了解,步打球由唐代马球发展而来,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曲棍球”。“除了复原古代场景,表演还融入四川扬琴、唐代叉手礼等元素。”非遗步打球代表性传承人王振芳说,“欢迎全球各地的运动员和嘉宾,到金堂五凤镇的步打球传承基地体验这项特殊的‘曲棍球’运动。”
世运会前夕,埃及旅游局国际推广部主任穆罕默德·谢尔比尼访问成都。“武侯祠比金字塔还热闹,成都令人流连忘返!”他寄语前来参赛的埃及壁球运动员,“比赛后一定要享受成都的生活,你们会爱上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