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洪敬谱 通讯员 史悦
立秋后的皖东大地,一排排稻田翻涌着翠绿的波浪。
8月13日下午,安徽省明光市古沛镇古沛村的一处院落里,乳白色无人机如折扇般展开,一架黑色无人机“嗖”地直冲高空,像雨燕般穿梭在富硒稻田上空。这是古沛镇浩成种植家庭农场的“空中巡检员”正在作业。
在指挥室里,古沛镇浩成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柏祖皓轻点鼠标,墙上的大屏瞬间亮起:无人机实时传回的4K画面中,一片片翠绿的稻田跃然入眼;屏幕左侧,显示着它目前所在的位置和路线。“它每天按照我设定的时间定时巡飞,可以覆盖范围为半径5公里。”柏祖皓指着一条绿色航线说,“这个巡飞主要用于田间管理,一旦发现稻飞虱或缺钾,系统10秒内推送手机预警,比老把式下田快10倍。”
“过去靠肉眼,等发现叶子发黄就晚了;现在数据说话,精准到株。”柏祖皓介绍,“我们搭建了‘古沛镇低空+智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目前已建成两个无人机机场,通过传感器和多光谱技术实现3200亩作物精准管理。”
田埂边,古沛村村民施道辉笑得合不拢嘴。加入“与‘硒’同行共富工坊”后,他的土地就托管给了工坊,机器撒肥、无人机巡田,他当上了“甩手掌柜”。“去年我家种的富硒稻成本降了220元,还多挣了3000多元,科技种田,咱农民也洋气!”施道辉激动地说。
这份“洋气”的底气,来自古沛镇的“天赐宝藏”。经南京农业大学等机构普查,该镇66个土壤样本均含硒,11个达富硒标准。依托这份资源,当地打造“与‘硒’同行共富工坊”,推广3.9万亩富硒稻,形成“统一供种、技术、品牌、销售”的闭环。今年1月,工坊培育的“徽香 2628”稻种,摘下“2024 年安徽省优质稻品种食味品鉴金奖”,成了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从田间到餐桌,科技与产业的融合让一粒米完成华丽蜕变。鲜稻经烘干、碾磨、色选,变身晶莹的富硒大米,贴上“明礼嘉品”溯源码,通过电商直播、旗舰店等渠道发往南京、上海等地。2024年,柏祖皓的富硒米销售额突破150万元,带动周边50余户农户亩均增收240元。
夕阳西下,无人机完成巡航,稳稳落回机舱,舱门自动闭合。柏祖皓望着远处连片稻浪,眼里满是憧憬:“今年再建三座机场,让全镇10万亩稻田都装上‘智慧大脑’,让每一粒米都带着‘硒’望的味道走上国人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