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崔爽
一场历时近四年,震动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知识产权窃密案终于落锤。
近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尊湃侵犯华为商业秘密案件(以下简称尊湃案)作出一审判决,前海思员工共14人被判处有期徒刑,总计罚金1350万元,其中首犯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同时被禁止在五年内从事芯片相关行业。
“尊湃案判决体现了司法对核心技术领域商业秘密的强力保护。14人获刑、首犯刑期6年及行业禁止令的适用,突破以往同类案件处罚尺度,彰显‘惩罚与预防并重’的司法理念。”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涉案人数大、情节严重、处罚最严厉的知识产权案件之一,该案是中国半导体知识产权保护的里程碑式事件,引发了行业内对投资者责任、技术合规审查等方面的深入思考。
具有司法威慑与行业指引双重价值
尊湃案在半导体行业内被视为“最恶劣技术窃取案”之一。根据上海市公安局在2023年底的通报,上海警方成功侦破一起侵犯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原权利公司高管张某、刘某等人在离职后设立某科技公司,以支付高薪、股权利诱等方式,诱导多名原权利公司研发人员跳槽至其公司,并指使这些人员在离职前通过摘抄、截屏等方式非法获取权利公司芯片技术信息,抄袭并运用于张某公司设计的同类型芯片上。
涉事公司正是尊湃通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被侵犯的权利公司则是华为海思半导体。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的司法鉴定结果证实:尊湃的侵权芯片技术中,有多达40个核心技术点与华为拥有商业秘密权利的密点,存在90%以上的同一性,构成实质性相同。相关鉴定也成为定案“铁证”。
“该案做到严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即民企和国企享受同等司法保护),以重刑、高额罚金、从业禁止的‘组合拳’树立了新标杆。”北京德恒(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崔军表示,在侵犯商业秘密罪中,判决主犯“从业禁止”较少出现,体现零容忍态度;案件对技术价值的认定也有重大突破,即采用研发成本加市场收益综合的方法,来认定侵权造成的损失。
在吴沈括看来,该案具有几重标志性意义:聚焦半导体芯片这一战略性领域,将技术保护与国家科技安全相衔接;明确“40 个技术点90%以上同一性”的实质性相似判定标准,为高科技领域商业秘密认定提供范式;通过对“团队式窃密+产业化运用”行为的严惩,回应了科技行业“挖人即窃密”的顽疾,具有司法威慑与行业指引的双重价值。
守护创新激励的制度基石
资料显示,尊湃通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3月,聚焦Wi-Fi芯片,主要是Wi-Fi 6芯片的开发。其成立2个月后,就完成近亿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一年多之后,又完成数亿元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备受资本追捧。
“该案暴露了技术来源和人才流动方面的合规黑洞。”崔军谈到,投资者应对创业团队的技术来源做好前置筛查,将知识产权的合规性纳入尽调核心,避免为侵权行为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崔军强调,华为的保密措施不可谓不完备,但不法分子仍采取组团式挖角、内外勾结、蚂蚁搬家等方式窃密,说明以往对侵犯商业秘密的情形打击力度还是太低,以致有人铤而走险。“我们不能局限在个案严惩中,而是要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生态进行一个重构。技术竞争必须坚守底线思维,就是不能剽窃他人的知识产权。”崔军认为。
“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激励的制度基石,要为研发投入提供合理回报预期,维护创新主体的市场优势,避免‘创新成本外部化’的负向激励。”吴沈括建议,进一步从立法上细化商业秘密“秘密性”“保密性”认定标准,降低举证门槛;执法层面强化跨部门协同,建立技术侵权预警机制,推动形成司法与行业自律的协同保护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