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当非遗遇上“四新”  老技艺焕发青春力

2025-08-20 13:39:3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先用底漆绘出纹样,再往上面撒上漆粉,待干燥之后,罩漆将粉状固定,之后再打磨推光……8月19日,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国家级非遗产品门店里,郝洪燃正在制作铂金大漆工艺葫芦,这一系列动作,他每天都要重复很多遍。

大漆是一种源自漆树的天然树脂涂料,大漆葫芦并不少见,但天然形成的白色贵金属铂金与历史悠久的东昌葫芦雕刻工艺挂起钩来,属于“业内首次”。

作为葫芦雕刻工艺“堂邑葫芦”的第六代传承人,郝洪燃说:只有创新,才能让传承数百年的葫芦雕刻技艺走向未来。

葫芦与“福禄”谐音,寓意吉祥、多子多福。拥有五百多年历史的东昌葫芦雕刻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昌府区也被命名为“中国葫芦雕刻文化艺术之乡”。

眼下,“求新,求变”正成为东昌葫芦雕刻传承发展的关键词,新农人、新技术、新平台、新模式正让老技艺焕发青春力。

一只小葫芦,卖了八千块

午后的路庄村,1993年出生的莫俊玲在创意工坊里轻触墨刻刀,她将烙画技艺融入墨刻技法,在烟雾缭绕间,一件造型精美的葫芦工艺品新鲜面世;准“00后”同村人郝学坤则在直播间里,通过自媒体向数万观众讲解福禄文化;在田间,1990年出生的郝洪乐抛弃了父辈沿用多年的老品种,引入了“天津嘴”新品种,年收入达到了60万元……

在堂邑镇路庄村,一群带着学历归乡的年轻人,戴着“网生代”的标签,用独特的方式延续着父辈的事业,让这个“中华葫芦第一村”换了一种活法。

先用铅笔起稿,再用刻刀精雕细琢,线条笔走龙蛇,最后视需要用丙烯上色……将传统烙画技法升级为精细的手工墨刻技法,这是莫俊玲的“新玩法”。

市场支持着年轻人。莫俊玲的新作品一经推出便成为市场宠儿,最贵的一个定制墨刻葫芦卖出了8000余元高价。

数据显示,堂邑镇近年来在壮大产业规模、打造特色品牌上做足了文章。目前,全镇葫芦年产值达18亿元,是全国最大的葫芦集散地,占据全国3/4的市场份额。

小葫芦,“大肚量”,能把全国3/4的市场份额收入囊中,除了新农人助力,新技术加持,他们还有两大秘诀。

用手机打开“葫芦产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葫芦产业平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于凤刚向记者展示了另一个世界。

土特产成为“金招牌”

“该平台汇聚了众多工艺美术大师和雕刻艺术大师,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葫芦设计选择。同时,每件产品都打上非遗标签,通过数字标识进行溯源,不仅保护了非遗,还赢得了年轻人的心。”于凤刚表示,该平台与葫芦物联网种植示范基地相连通,一方面,基地能够提前预知用户需求,从而范制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葫芦;另一方面,该平台与地处东昌府区的中华葫芦文化园线下多场景融合。通过“数字赋能+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东昌府葫芦得以更广泛地展示在公众视野中,吸引更多游客。

上述平台是海尔集团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团队打造的,解决了过去“葫芦产多少,过去全靠猜”的窘况。

在路庄村的道路两旁,停放着不少外地牌照的私家车,堵车现象并不少见。记者采访时,河北文玩经销商蔺宁波刚刚挑选了45枚“草里金”葫芦,这种小葫芦如同两粒花生米一般大小,尺寸不足寸许却精致非凡,有的价格可达千元。

好品种不愁卖,但好品种也来之不易,一个葫芦新品种的提纯,至少需要三年时间。为了尽早以新品种抢占市场,东昌府区联合山东省、聊城市专家组建了东昌府区葫芦种植专家团队,依托现有葫芦种植基地,通过葫芦基因提纯,开展葫芦的新品种培育、种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研发。

东昌府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邓晓珍表示:“我们厚植葫芦产业发展沃土,让小葫芦长出大产业、土特产成为金招牌,推动乡村振兴,带动群众致富。”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摄)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