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于紫月
“医学物理师群体目前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立户’。一个人如果连户口本都没有,何谈以后?何谈发展?何谈立足?医学物理师亦如此。”日前,第六届医学物理促进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研讨会上,我国权威医学物理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胡逸民表示,医师、护士等群体都有“户口本”,即《医师资格证》《护士资格证》等,但医学物理师却没有全国统一认定的资格证件。
我国明确规定,医学物理师是医疗机构开展放疗工作的必备人员。然而,多位放疗专家指出,认证体系空白、教育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正成为医学物理师成长路上的拦路虎。他们呼吁,我国亟待完善医学物理师资格认证体系,加强医学物理教育建设。
认证空白埋隐患 患者安全存风险
癌症患者中,约70%需接受放疗。医学物理师以“多重角色”参与其中:设计最优治疗计划,确保既能达到处方剂量又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对正常组织器官的“误伤”;审核放疗计划,进行剂量验证,确保达到物理和临床要求;负责放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和保障,及时排除发生辐射事故的风险;负责放疗新技术、新流程开展与应用,制定操作规程,组织人员培训;研发放疗新设备和新技术,参与制定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等。
“医学物理师在放疗设备技术的临床应用、质量控制、科研创新等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柏森话锋一转,然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较为完备的资格认证体系不同,迄今为止,我国仍没有针对医学物理师的统一培训和考核标准。
“缺少国家认证体系,意味着能力评价无据可依。部分医疗机构医学物理师配置不足或能力欠缺,可能直接导致放疗剂量不当,引发患者器官损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副主任戴建荣认为,针对医学物理师群体推行全国统一的考核和能力评价标准,已刻不容缓。
此外,目前我国尚未设有医学物理职称序列,只能挂靠研究员、技师、工程师等其他职称系列,导致从业人员职业发展受阻、优秀人才流失等。
教育供给遇瓶颈 人才匮乏敲警钟
医学物理师队伍还面临另一难题——人才匮乏。
据统计,2020年我国内地从事放疗专业人员约3.3万人,其中放疗医师约1.9万人、技术人员约9500人,而医学物理师只有4000余人。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建议,每200名放疗患者应配备1名医学物理师。目前我国远不达标。
人才缺口的背后,是医学物理专业教育体系尚不健全。
昆山杜克大学医学物理硕士项目主任殷芳芳告诉记者,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医学物理师一般为对口专业毕业的硕博士。但我国的高等教育专业目录里尚未设置以“医学物理”统一命名的一级学科。
记者查阅资料获悉,本科生教育方面,我国目前仅有华北理工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杭州医学院等几所院校开设应用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方向)专业。每所学校一年招生计划仅五六十人。研究生教育方面,约二十几所高校开设了相关专业,但多是“一校一制”,专业名称、考试科目等均不统一。
“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放疗技术、影像技术、核医学等多个领域,我国就需要培养自己的精英队伍,特别是医学物理师。”殷芳芳告诉记者,希望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设置明确的医学物理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把医学物理真正作为一个交叉学科来培养学生,“未来我国放疗医学及设备水平赶超国际才能有坚实基础。”
本次研讨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联合举办,来自医疗、教育、科研等领域的多位国内专家进行了主题报告。此外,国际医学物理组织(IOMP)候任主席Eva Bezakova也与会交流,阐述了靶向放射性核素治疗的最新临床与科研进展,并指出该技术将在未来个体化精准医学中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