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从老工业基地到智造重镇、从内陆腹地到开放枢纽,作为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重庆,下一步如何建设?8月19日,中共重庆市委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重庆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此次全会提出要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将突出数智赋能和“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持续擦亮重庆城市工作“金名片”,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2027年将实现“六个新”
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委新闻发言人姜辉介绍,直辖28年来,重庆经济总量迈上3万亿元台阶、较直辖初增长超20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8倍,城市建成区面积1945平方公里、增长4倍,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能级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城市美誉度辨识度影响力大幅提升。
此次全会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庆市城市工作的目标方向,部署了一批牵引性、战略性、关键性重点举措,确定了到2027年重庆直辖30周年、2030年、2035年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到2027年重庆将实现“六个新”目标,即:全面培育创新开放富有活力的城市发展新动能,全面优化韧性可靠敏捷高效的本质安全新体系,全面构筑舒适便利普惠可及的高品质生活新图景,全面塑造绿色低碳整体大美的山水都市新风貌,全面弘扬崇德向善文化繁荣的城市文明新风尚,全面探索党建统领整体智治的城市治理新范式。
面对目标,重庆市安排部署了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培育城市创新发展内生动力、提高市域本质安全韧性水平、提升城市宜居功能品质、推动城市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建设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超大城市数智化协同高效治理能力等7个方面重点任务。
四方面入手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近年来,重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逐步从“夯基垒势”迈上“提质增效、攻坚突破”新阶段,重庆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第7位,连续6年保持西部第一。
重庆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明炬表示,重庆将聚焦提升城市创新策源动能和市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全方位植入城市内核,全力做好科、产、城、人、文一流创新生态这篇“大文章”,重点从四个方面来做好贯彻落实。
首先是以科创塑城。重庆将逐渐构建“核心引领—节点支撑—全域联动”的科创走廊空间布局,把科创走廊建设成为市域创新资源的“聚合轴”、产业升级的“动力带”、人才流动的“畅通渠”,从“分散低效”向“协同高效”转变,重塑市域创新体系,力争到2027年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3%,实现创新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其次是以科创聚人。重庆将着力提升创新平台影响力,发挥科创平台集聚人才作用和效果,“筑巢引凤”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力争到2027年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平台达到150家,不断激发城市创新潜力。
在以科创兴产上,重庆将发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的作用,用产业创新带动城市创新发展。力争到203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万家,为城市发展不断注入创新动力。
同时以科创润文,重庆将厚植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完善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创新创业体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协调发展、数智科创建设应用等体制机制改革,不断释放城市创新活力。
深化“人工智能+”行动推动超大城市发展
“在提升超大城市数智治理能力和质效上,重庆将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重庆双向赋能。”
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大数据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代小红表示,通过两年来的数字重庆建设,重庆已经积累形成了海量的数据资源、丰富的应用场景、多元的算力网络等先发优势。接下来,将根据全会精神,全面深化“人工智能+”行动,深入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重庆双向赋能,全面提升超大城市发展、服务、治理能力。
首先将强化人工智能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助力千行百业,建设创新之城。围绕AI赋能“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用好绿色算力底座,打造汽车可信数据空间和高质量数据集,助力重庆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次,强化人工智能赋能城市高品质服务,助力千家万户,建设宜居之城、美丽之城、文明之城。通过全面迭代“一网通办”的“渝快办”,推动人工智能融入老百姓“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各方面,打造医疗健康、社会保障、养老服务等多领域“AI+”场景,让智能化服务更贴近市民日常需求。
还将强化人工智能赋能城市高效能治理,助力千街万巷,建设韧性之城。目前,重庆已经有了一个强大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底座和非常智能的三级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将继续把AI技术广泛应用于感知预警、决策处理、监督评价、复盘改进等城市治理的全过程各环节,确保超大城市平时高效运行、突发时安全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