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添福 通讯员 崔维荣
8月末,秋意渐浓,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王佛寺村的种植大棚里,涌动着丰收的热望。掀开门帘,一垄垄健壮的藤蔓顺着支架向上攀爬,绿叶间挂满了泛着红晕的蔬果“新成员”草莓西红柿。
“这些大棚由村集体统一对外承包,目前种植的草莓西红柿果形周正、抗病性强、产量稳定,生长周期约三个月。”王佛寺村委会副主任王世成蹲在垄边,轻轻拨开叶片说,“全村共培育12个大棚,种植面积达11亩,亩产6500余斤,按每公斤5元的市场价计算,亩均收入可达1.5万元至2万元。”
这些大棚不仅让村集体经济有了持续进项,更让村民在家门口就捧上了“饭碗”。
“以前带孩子没法出门,现在棚里摘果、劳作,有了稳定收入。”村民应吉香一边麻利地给果实套袋,一边笑得合不拢嘴。大棚里像她这样的务工村民有十几人,都是附近的留守妇女和老人,每天踩着露水来、伴着夕阳归,既能照顾家,又能挣到钱,日子过得踏实又红火。
小小的西红柿,藏着乡村振兴的大文章。寿乐镇深谙“产业是根,增收是本”,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坚持“特色化打底、规模化铺路”,把零散土地整合起来,引进草莓西红柿、乐都长辣椒等优良品种,请来农技员手把手教大棚种植、水肥管理,还跟城里超市、电商平台签了订单,让摘下的鲜菜直接走上餐桌。
如今,全镇1.5万余亩蔬菜地成了“绿色银行”,年产4万吨蔬果能带来1.7亿元收入,不仅有长辣椒、蒜苗这样的“老招牌”,香菜、洋芋、草莓西红柿等“新成员”也撑起了增收半边天。
“下一步,要让‘产业链’更结实。”寿乐镇相关负责人望着连片的大棚,眼里有清晰的蓝图,“继续搞土地流转,扩大特色种植规模;建分拣车间、搞冷链仓储,让好果子卖更好的价;还要教村民搞直播带货,让‘寿乐蔬菜’走出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