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烁
数字人“花木兰”英姿飒爽,关公文化大模型博学多识,国内首部AI全流程动画电影《团圆令》光影流转……8月21日,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山西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十大典型案例发布,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变得具象起来,也勾勒出融合创新下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未来。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山西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提供了丰富养料。比如去年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不仅用先进建模技术把山西传统建筑的魅力带向全世界,也为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优秀范例。
近年来,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加持下,传统文化资源以全新姿态从历史走进现实,大大丰富了文化的表现形态和风格样式。无论是用光谱分析解读《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密码,还是用沉浸声场重现《霓裳羽衣曲》的盛唐气象,抑或用8K球幕影院复现大足石刻的震撼,每一场文化与科技成功的“双向奔赴”都在告诉世人,科技赋能下的传统文化价值正不断得到彰显,文化产业发展因此而加速,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因此更加丰盈多彩。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目前看,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二者融合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要真正实现文化与科技的相生相促,强化需求对接是根本,完善融合机制是保障。
文化多姿多彩,技术需求也不尽相同。让技术创新找到用武之地,一方面,技术研发主体要主动寻找文化新场景在科技需求方面的“靶点”,凝练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科学问题,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另一方面,文化机构也应提出更加具象化的创新任务书,让科研单位能够根据实际需求明确攻关方向。双方“知己知彼”,才能提升科技成果向文化领域转化的匹配度和成功率。
在融合机制建设方面,搭建沟通文化、科技、产业等的协同创新平台也很重要。只有构建起文化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间常态化交流沟通机制,让文化人与科技人有更多交集,二者相融才有基础。同时,还应不断完善“文化+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大批既懂文化又懂科技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此外,在科技伦理上也应确立技术应用的合理边界,完善相关制度办法,避免AI创作、数字孪生等技术衍生出视频造假、数据泄露等“次生灾害”。
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需要守护,而有了科技的助力,文化根脉将得以永续传承,文化活力将被充分激发,我们也将更充分地享受人类文明成果,听见文明长河中最动人的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