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涂料涂层在550℃高温和强酸介质中,耐蚀寿命从3个月提升到18个月!”近日,圣虹新材料公司总经理刘旭拿着检测报告,难掩兴奋。此前,大连工业大学纺织材料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晶晶团队根据该公司的技术需求,3个月即解决了企业难题。
这离不开“连科荟”的牵线搭桥。“连科荟”是大连市科技局和联合创星公司共同建设的数字科创平台。通过“线上交易平台+技术经理人市场化合作”新模式,今年以来,“连科荟”平台已发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超1800项,推介企业技术需求335项,促成12个项目合作,项目金额约900万元。
“新模式可以带着企业的真实技术需求,精准对接高校专家的研究方向,让‘按需研发’替代‘盲目转化’。”大连市科技局副局长赵宏志介绍。
2024年9月25日,“连科荟”平台技术经理人挖掘到圣虹新材料公司的技术痛点,并提交给平台负责人张斌。彼时,圣虹新材料公司正面临拓展海洋工程市场的技术瓶颈。
“传统溶剂型涂料环保不达标,普通水性涂料在高温高腐蚀环境下又‘扛不住’。”刘旭回忆,公司研发团队尝试多种配方,但实验室设备和跨学科人才短板,让攻关屡屡碰壁。
了解情况后,张斌立即带领“连科荟”团队进驻圣虹新材料公司,拆解生产流程、分析应用场景。最终,“连科荟”团队将该公司“防腐性能强”等模糊的技术要求,细化为耐150℃高温、盐雾腐蚀1000小时、VOC含量≤100g/L等清晰的技术指标。这份精准的“需求清单”,成了破解产学研“两张皮”的钥匙。
“相比在成果库里‘大海捞针’,根据企业需求找技术,效率要高上10倍!”张斌说。随后,“连科荟”团队走访多家高校院所,发现张晶晶团队的研究方向,与圣虹新材料公司的技术需求高度匹配。
2024年10月29日,“连科荟”团队走进大连工业大学,为圣虹新材料公司牵线搭桥;11月25日,张晶晶团队回访该公司,带来了针对其基材调整的初步配方;12月13日,第三次对接时,张晶晶团队拿出了改性涂料样品,在模拟海洋腐蚀环境下通过了1000小时耐盐雾测试。随后,校企双方正式签订“微纳碳材料新型石墨烯系列重防腐涂层技术”开发合同。
“传统模式下,学校成果转化的平均周期超过两年,这次只用了3个月。”张晶晶说,“由‘连科荟’带着需求直接对接客户,把‘开放式科研’变成‘命题作文’,效率自然就提上来了。”
今年6月29日,张晶晶团队交付第一阶段成果——低温散热涂层和高温散热涂层,并通过了圣虹新材料公司验收。7月11日,双方正式成立“微纳碳材料智能涂层研究院”,计划3年投入100万元,围绕系列技术展开持续研发。
“依托学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双一流学科优势成立研究院,既是传承轻纺行业特色、强化科研引领的延续,更是深度融入地方创新生态、践行高校服务使命的新起点。”大连工业大学科研处处长秦磊表示,该研究院将整合材料、化工、检测等跨学科团队,以项目制推进研发,未来可能拓展至智能检测装备、绿色涂料等多个方向。
“我们不仅要解决当下的防腐涂层问题,更要通过该研究院建立长期的技术‘护城河’。”刘旭介绍,“‘连科荟’还帮我们对接了大连理工大学等,未来可能形成‘多校联研’的创新网络。”
线上,数字化平台整合高校成果和企业需求,通过算法匹配研究方向与技术痛点;线下,技术经理人全程介入,从需求诊断到成果交付“一条龙”服务。“连科荟”平台的“线上交易平台+技术经理人市场化合作”新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需求和高校技术成果的对接难题,还提供了金融、法务等配套“礼包”,为成果转化全程保驾护航。
张斌说:“高校和企业就像隔着一条河,我们的作用就是架桥、造船,还要帮双方‘学游泳’。”如今,“连科荟”团队仍忙碌地穿梭于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以期让更多“逆向转化”实例变为产业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