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通讯员 李荣
骤雨初歇,处暑刚过。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贺派乡水平村的坚果种植基地里,一架架无人机在低空盘旋,细密的雾滴,均匀洒在油绿的枝叶间。“去年1190.6亩坚果收了214吨,今年照着专家教的技术管,预计能收350吨!”耿马贺派老陈坚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军生和社员们攥着遥控器。果树长势喜人,眼角满是笑意。
近年来,临沧市耿马、镇康等地锚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从院士团队“把脉问诊”到科技服务队“上门送技”,从乡土人才“传帮带”到利益机制“强联结”,让科技的种子在田间地头生根结果,让人才的智慧转化为农户增收的“真金白银”。
2024年,耿马县临沧坚果产值达2.9亿元,镇康县坚果产业农业产值突破6.4亿元,是两地深耕“人才+科技”双轮驱动的生动实践,为特色产业升级交出了一份“产量增、品质优、农户富”的亮眼答卷。
人才梯队的田间接力
“以前种坚果全靠‘看天吃饭’,病虫害来了只能慌着打药,现在院士团队定方案,科技队手把手教,心里踏实多了。”耿马县勐撒富联坚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木金,说出了耿马县坚果种植户的心里话。
为破解坚果产业发展“技术瓶颈”,临沧市搭建“高端智囊+一线队伍”的人才梯队。依托中国工程院邓秀新院士团队,耿马县形成了“院士专家团队+科技服务队+乡土人才”的服务体系——院士确立“营养补充、落头开心”等六项提质增产技术要领;县乡农技骨干与本土“田秀才”带着技术手册、嫁接工具扎根田间,把实验室里的理论变成可操作的“田间课堂”;经过系统培训的乡土人才,则成为技术落地的“最后一环”,在邻里间传经验、教方法。
目前,耿马县已完成A4、A16等优良品种改良1.8万亩,建成县、乡、村三级试验示范点43个,培育乡土人才167人。
同样的人才接力,在镇康县南伞镇田坝村演绎着不同的故事。2014年,王东权从大学毕业后,带着“让家乡坚果长出好价钱”的想法回到田坝村。2021年当选村党总支书记后,他牵头成立坚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引进专家团队的技术,更注重“本土人才孵化”,选拔出14名嫁接能手、23名病虫害防治专员,组建起一支“带不走的科技队”。
“我们选的都是种了十几年坚果的老把式,他们懂果树脾气,学技术快,教乡亲们也接地气。”王东权说,合作社社员杨开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为解决“社员住得散、培训难覆盖”的问题,杨开华尝试用短视频讲解技术要领,把“如何给坚果树‘落头开心’”“放蜂授粉的注意事项”等内容,拍成3分钟的通俗短片,让村民拿起手机就能学,带动周边3个村的农户掌握了科学管护方法。
智慧管护的科技破题
“以前种甘蔗,地膜用完到处飘,现在用全生物降解膜,不仅环保,还能提高亩产!”在耿马县勐永镇城子社区,蔗农岩芒望着脚下降解过半的地膜介绍,2024至2025年榨季,他家5亩甘蔗亩产突破7吨,比往年多收1.2吨,糖分也提高了0.8%。
岩芒的丰收,源于耿马县针对甘蔗产业瓶颈开出的“科技药方”。
面对传统种植中“品种差、污染大、效率低”的问题,耿马县专家团队量身定制“优良品种+全生物降解膜覆盖+全程机械化”方案:推广“云蔗08-1609”“云蔗05-51”等高产高糖品种,解决“种不好”的问题;用全生物降解膜替代传统地膜,破解“污染重”的难题;引入智能无人机统防统治,解决“管护难”的痛点。
这个榨季,耿马县甘蔗农业产量达253.58万吨,产糖量31.62万吨,出糖率13.43%,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其中甘蔗农业产量、工业入榨量、产糖量连续九年位居云南省第一。
“无人机飞防一次能管500亩,比人工快10倍,还能精准控制药量,每亩能省20块钱。”科技服务队队员张治军算了一笔账,2024年全县完成蔗园无人机飞防30.61万亩,挽回病虫害损失1.15亿元,节约成本857万元。
在镇康县,科技的“魔力”不仅体现在大宗作物上,更深入到坚果种植的每个环节。走进田坝村坚果基地,除了忙碌的农户,还有1000群中华蜂在花丛中飞舞——这是王东权引入的“以蜂促果、以果养蜂”生态模式。“放蜂不仅能提高坐果率,还能产蜂蜜,去年收了10吨蜂蜜,又多赚了20万元,还带动17个村民就业。”王东权说,如今基地里不仅有蜂箱,还有无人机、智能灌溉设备。“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手机上就能查看土壤湿度、果树长势,科技让种植越来越‘省心’。”王东权说。
科技赋能,让小坚果变成了“金果果”。2024年,镇康县坚果青皮果产量达7.1万吨、壳果2.36万吨,农业产值6.4亿元、工业产值7.46亿元,产量和产值均居全省首位;耿马县坚果亩均增产37.1公斤,总产量达3.05万吨,增幅超40%。
抱团发展的升级共赢
“刚开始加入合作社,我还担心赚不到钱,没想到年底就分了8000多块!”镇康县田坝村社员马学春翻着手机里的分红记录,笑得合不拢嘴。
2022年,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合作社,不仅自家3亩坚果产量翻了番,还能在合作社打工赚工资,年收入比以前多了2万多元。
马学春的安心,源于镇康县创新构建的“464”利益联结机制。“4”即合作社、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四方参与,“6”是建立技术共享、市场共拓等六项合作机制,“4”是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等四项保障。通过这一机制,合作社与当地龙头企业签订长期收购协议,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加工销售,让农户不再担心“种得出、卖不掉”“好果卖不上好价”。
目前,镇康县已组建14个专业合作社,带动1.64万户果农与3家龙头企业形成紧密利益共同体,建成4个万亩连片标准化基地。
在耿马县,“抱团发展”的理念同样贯穿产业发展始终。县里推动坚果产业“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统一核算”。“合作社统一买无人机、统一采购药肥,成本降了15%;统一对接收购商,销路不用愁。”赵军生说,自己就是合作社就是受益者。如今,他家盖了楼房、买了小汽车,合作社里像他这样的农户还有20多户。
截至2024年,耿马县共有临沧坚果种植户23006户,种植面积26.11万亩,投产面积16.8万亩,培育专业合作社19个;县内6家坚果加工企业拥有6条壳果加工生产线,年加工青皮果和干壳果2978吨,销售额超2300万元。“从‘小农户’到‘大产业’,关键是把人才、科技、利益拧成一股绳。”耿马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谢卫荣说。
如今,行走在临沧的田间地头,无人机飞防作业的轰鸣声、蔗田间农户的谈笑声、车间里机器的运转声,共同奏响了“人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交响曲。未来,临沧市将继续深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扎根边疆热土,让特色产业成为农户持续增收、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支柱”。
(耿马县融媒体中心、镇康县融媒体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