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 刘嘉麒
地球如何完成从“炽热星球”到“生命摇篮”的蜕变,为何火山活动是行星“生命力”的象征……不久前,我作了一场科普讲座,讲述地球的演化故事。《科技日报》支持了这次活动,并进行了全程直播。
我与《科技日报》的缘分,由来已久。
40年前,我投身火山地质研究伊始,《科技日报》也开始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领域搭建交流传播平台。我在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开展全国火山考察与成因分析,努力厘清我国火山的空间分布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科技日报》同样关注国内地质科研动态,将地质科研信息以权威、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公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奔赴长白山、五大连池、腾冲、青藏高原等火山区开展野外考察,为《中国火山》书稿的撰写积累基础数据。《科技日报》对这些科研成果进行了报道,强调火山科学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帮助公众理解火山活动规律及防护知识。
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和团队系统梳理了全国火山资料,开拓了用玄武岩制作纤维、鳞片、岩棉等新材料的新产业,将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科技日报》报道我国火山研究新进展,让公众及时了解惠及民生的科研成果。
除了持续关注科技创新,《科技日报》在科学普及方面的工作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多年前,火山喷发频见报道,引起广泛关注。《科技日报》记者联系我做专访,科学阐释火山喷发的原因和影响,及时回应大众关切,体现了科技媒体应有的担当。近年来,《科技日报》不仅做专业的科普报道,还传递了科普应在培养科学精神上下功夫等理念,展现了媒体人的敏锐和思考。
这些年,我通过撰写文章、制作短视频等形式做科普。在此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科技日报》以高度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次科普传播,采访专业细致、稿件字斟句酌,一篇篇报道架设起科技工作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知识桥梁。在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方面,《科技日报》的持续努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日报》也长期关注科技工作者,产生了很多优秀的科技人物报道。我被广大青少年亲切地称为“火山爷爷”,也与《科技日报》等媒体的宣传分不开。
40年来,在科技新闻的战线上,报社的领导、编辑、记者一棒接着一棒跑、一茬接着一茬干。其中,有我的朋友、同学、同事和学生。40年来,中国的火山研究也推进到国际前沿水平。科研工作与科技宣传彼此促进、交相辉映,成为新时代的亮丽风景。
在《科技日报》迎来创刊四十周年之际,我向全体编辑记者表示敬意。希望报社未来不断开拓进取,继续秉持科学精神,充分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发挥科普引领作用,为公众提供更多可信赖的科学知识,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