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鄱湖之滨,群山巍峨,构成江西动人的山水画卷。“十四五”以来,另一幅以科技为笔绘就的创新画卷在赣鄱大地徐徐铺展。
江西积极构建“企业主导、政府引导、高校院所支撑”的工作体系,突破一批技术卡点、堵点。近年来,江西省深入推进科技兴赣六大行动,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工作呈现向上向好发展态势。近日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5》显示,江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69.63%,在全国位次上升1位至第15位。
航空产业展翅高飞
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航空产业一直是前沿阵地。
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载体之一,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领域成为近两年的热门赛道。作为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诞生地,江西凭借通用航空制造基础雄厚的先天优势,积极推动航空产业升级。
日前,科技日报记者来到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直升机所”)的试飞站,只见厂区上空,一架飞行器如雄鹰般快速掠过;地面上,多架飞行器蓄势待发,螺旋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机务人员为了各项试飞保障工作穿梭奔忙……在这里,企业科技创新的强劲脉动清晰可感。
去年开始,江西省科技部门就着手为产业升级铺路。
2024年5月,江西省科技厅、景德镇高新区与直升机所联合签署合作协议,针对eVTOL研制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突破高任务效能的总体气动设计、基于“双高”电池的高压电动力系统设计、高性能低噪声电推进系统设计三大关键技术,有力保障技术验证机研制,支撑“江西研、江西造”的产业化落地。
前不久,又有好消息传来。
今年7月,直升机所承担的江西“2030先锋工程”项目,成功实现了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AR-E3000技术验证机首飞。直升机所短时间内实现了AR-E3000技术验证机(1︰1比例)的设计、制造与首飞,同时也实现了AR-E3000原型机的设计、制造与系留试飞。
“该机型不仅能满足珠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地区的城市立体交通、旅游观光、物资运输和应急救援需求,还特别针对高原、海岛等复杂地形场景进行了优化设计,具备突出的点对点物资投送能力,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交通运输不便问题。”直升机所技术专家董岩说,通过开展AR-E3000技术验证机研制,不仅推动了江西在新能源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的技术突破,也为江西产业链协同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江西已构建以南昌、景德镇为核心区,九江、吉安、赣州等地为协同区的‘双轮驱动、多点支撑’的航空产业空间发展格局。”江西省科技厅产业科技一处副处长张燕说,到2026年,江西航空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2500亿元。
传统制药焕发新生
日前,记者走进仁和(集团)发展有限公司旗下江西药都樟树制药有限公司。在该公司丸剂生产恒温车间,记者透过玻璃窗看到,炼药机、制丸机、滚圆机等10余台套智能化设备一字排开,六味地黄丸、大活络丸等药品配料经机器合坨、炼药、制丸、筛丸、打光等数十道工序加工,源源不断地进入下一环节。通过打造这样的智慧工厂,仁和(集团)发展有限公司实现了由传统制药向智能制药的转型升级。
在研发实验室,该集团药品研发总监李喜龙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二冬汤颗粒。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第一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二冬汤古方位列其中。“古方记载的只是处方和简单制法,要把古方变成现代制剂,每一步都是挑战。”李喜龙解释,从药材筛选到制粒成型,技术创新贯穿始终。团队通过研究炮制工艺,将中药材转化为便于存储的饮片,再经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等环节,最终制成颗粒。每一步都需精准控制工艺参数,避免有效成分流失。
“我们要让每一批颗粒,都和刚熬好汤药的品质和疗效相同。”李喜龙介绍,公司通过建立特征图谱来分析与控制产品质量。每批产品都按照质量标准进行质控,只有达标的产品才能流通到市场。这种“以图谱控质量”的方法,让传统经验转化为可量化的数字标准。
在生产环节,技术创新同样关键。团队研究对比了湿法制粒、干法制粒、流化床制粒等多种工艺,最终找到最适合该配方的制粒方式。为避免小试成功但量产时出现质量波动的问题,研发人员全程驻守车间,在夏季高温、冬季低温等不同环境下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了一套稳定的规模化生产工艺参数。
2024年,二冬汤颗粒获得生产批件。这是江西首个、全国第8个经典名方新药生产批件,为江西经典名方的研究开发提供思路与示范,对促进江西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猪种业自立自强
在养猪过程中,有的猪吃得多,长得少;有的猪吃得少,长得慢。在肉的品质方面,有的猪肉味道鲜美,有的却质量平平。这是为什么?
在江西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黄路生告诉记者,影响猪肉品质和生猪生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猪基因组的差异。猪的经济性状,比如长得快不快、肉质好不好,是由猪基因组上的细微差异决定的,我国生猪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从猪基因组研究上去突破。家猪育种基因芯片“中芯一号”是利用基因技术,从遗传上改良种猪和商品猪,进而帮助育种的一把“利器”。
“‘中芯一号’可以检测96个样品,并且对每个样品进行超过5.6万个基因位点的分析。根据育种目标,研究人员可以选择那些具有更理想体型特征的猪进行育种组合。”黄路生说。
黄路生说,应用“中芯一号”,江西农业大学攻克了我国地方猪体型小、产肉量低、毛色分离等重点难点问题,育成“山下长黑”新品种。其综合生产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江西1999年以来国家审定畜禽新品种新突破,累计推广至12省43家养殖企业,种猪销量突破1.5万头。
“这一突破性成果,为华系生猪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核心种源自主可控提供技术保障,也是江西科技助力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创新发展的缩影。”江西省科技厅成果处处长刘清梅说。
这些案例是江西科创奋楫争先的缩影。“如今的江西,高水平自立自强根基更加坚实,新质生产力如赣江潮涌,澎湃向前。”江西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宋德雄说。
——科技新印象——
“2030先锋工程”明确技术攻关路线图
2024年以来,江西大力实施省级科技重大专项“2030先锋工程”。该工程聚焦事关江西重大战略的科技创新需求,通过全链条系统谋划、一体化设计部署,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产品开发,从而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
根据“2030先锋工程”的路线图,从2024年到2030年,江西每年选择20个左右重点领域启动重大专项,每个重大专项按全产业链协同方式,布局实施5个左右重大专项项目,共计实施100个左右重大专项项目,力争形成一批位居市场领先位置的标志性创新成果。
目前,江西省已启动17个重大专项,实施了37个重大专项项目,部分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正在转化为产业生产力。
创新多糖理论方法催生养胃食疗产业
南昌大学联合江西省内龙头企业组建研究团队,利用车前子等江西食药同源资源,实现系列多糖营养健康食品创制。
该团队创新多糖结构表征理论与方法,突破多糖功能评价技术瓶颈并创建多糖调节健康功能新理论;构建国内首个食源性多糖数据库,建立全球最大的复合多糖生产基地,将相关产品成功推向市场并填补国内外空白;创建食疗饼干类、冲泡类等营养健康食品开发关键技术体系,率先开发系列养胃食疗健康产品,催生出全新的养胃食疗绿色制造产业。
该团队完成的项目“富含多糖的营养健康食品创制关键技术与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相关成果在全国20多家单位转化应用,近3年仅在江西江中食疗科技有限公司、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就实现经济效益超56亿元。
全连续流工艺实现医药等领域高价值转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西师范大学校长陈芬儿团队联合江西富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承担江西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培南类药物全连续流微纳不对称工业合成”,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传统化学合成方法的生产过程呈现批次式、间断式特点,需要经过投料、反应、出料、清洗、再投料的循环,生产效率较低,安全风险较高。与传统化学合成方法不同,全连续流工艺呈现连续、不间断的特点,生产过程中每一阶段的产物都是后一阶段的原料,可大量减少废物污染,提高生产安全性和效率,重塑化学合成过程。
目前,该团队根据技术成熟度和市场需求,将维生素B6、草甘膦全连续流合成新工艺等系列成果在医药、化工、农药等领域实现高价值转化,签约总金额达1.38亿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