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校地联动为冶金产业升级插上“科技翅膀”

2025-08-29 17:52:1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洪敬谱 通讯员 张夏

炎炎夏日,国内一家有色金属企业高纯镓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中,安徽工业大学博士科技服务团(以下简称博士服务团)成员与企业技术骨干围在设备旁,细致记录参数、交流工艺优化方案——这场校地携手的“技术攻坚”,正为破解关键金属提纯难题注入高校智慧,也成为该校深化产学研融合、赋能冶金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

作为深耕冶金领域的高校,安徽工业大学此前已于2024年组建博士科技服务团,深入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破解钢铁固废处理难题。今年,团队再度集结高层次人才,以本硕博梯队协作模式攻克关键金属提纯的技术瓶颈。

“从钢铁污泥资源化利用到稀有金属镓提纯,我们始终紧盯产业最紧迫的需求。”博士科技服务团队长杨毅帆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为精准突破,博士服务团聚焦稀有金属领域,持续跟踪金属镓生产全流程,从矿石研磨到成品检测,与一线人员深入交流,形成12万字调研报告,精准定位3类关键技术难题。

金属镓中的杂质用常规工艺除不掉,这成为制约金属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针对这一问题,博士服务团创新研发“超分子提纯技术”,通过定制化载体精准捕获杂质。经模拟验证,该技术不仅显著提升金属镓纯度,还优化了生产流程,在提高提取效能的同时降低能耗,为高纯金属材料制备提供了可规模化推广的绿色解决方案。“后续将进一步延伸技术链条,深耕‘镓’等战略金属提纯,助力国家新材料产业自主可控。”杨毅帆表示。

这场技术攻关的背后,是校地协同构建的“实战型”合作生态。高校有科研优势,企业有产业场景,打通壁垒才能让科技真正驱动升级,此次合作不仅为企业带来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还促成了多项校企合作共识。

目前,博士服务团前期研究成果已顺利实现产业化应用,并在20余家行业代表性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国内多家企业等引入该技术后,产业价值实现新突破,形成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增值的良性循环。

“这种模式在安徽工业大学已成为一项传统,我们以博士定方向、硕士作支撑、本科打基础,既实现了科研攻关,又完成了人才培养的‘传帮带’,成为学校‘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成果。”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院长龙红明说,“我们将企业面临的实际难题融入本、硕、博培养全过程,持续推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安徽工业大学始终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持续深化校地协同攻关模式,已有近百位硕、博士生深度参与企业关键技术攻关,以高层次人才梯队力量帮助产业突破技术瓶颈。

安徽工业大学校长曾杰表示:“学校锚定国家战略方向与产业发展需求,将人才培养与关键领域需求深度绑定,致力于培育兼具技术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高层次人才,以更精准的科技赋能破解企业发展瓶颈,为国家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责任编辑:冷媚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