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青春榜样按下开学启动键

2025-09-02 11:37:0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荆晓青 记者 吴长峰 付毅飞

9月1日,秋风微习、红旗招展。这一天,几乎全国的大中小学都开启新学期,科技工作者们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今年年初,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被写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值此之际,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老中青三代科研人,用“青春榜样”的故事按下新学期的启动键。

把国旗带到宇宙更远的地方

青春是一种状态,而不在于年龄。

近一段时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叶培建持续关注我国正在实施的天问二号任务。虽然已经80岁了,但下一个五年规划内,我国的航天事业应如何从“局部领跑”到“全面领跑”,是他长期思忖的问题。

“我要配合相关专家‘开些荒’,再培育一点新的‘土地’。”叶培建说,“我们已经把国旗带上月球、带上火星,将来还要带到更遥远的宇宙中去。”

叶培建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投身科研50多年来,从第一代传输型侦察卫星到一系列月球与深空探测器,从“嫦娥”奔月到逐梦火星,在我国多项具有开创意义空间探测项目中,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早在2001年,叶培建就参与到探月工程,后来担任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面对项目经费紧张、资源匮乏,国际上对相关技术严密封锁,他带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队伍,从设计、测算、试验逐个攻关,仅飞控实施方案就设计了20多种、写了4800多页。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圆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揽月之梦。在这之后,叶培建没有止步,凭借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和面对科研问题不妥协的“直脾气”,持续推动了后续“嫦娥”系列的方案设计和技术路线。

如今,嫦娥五号、六号先后从月面和月背取回了月壤,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天问二号正在小行星采样任务的征途上。叶培建说,我们要发扬科学家精神和航天精神,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专注和魄力敲开“幸运”之门

2024年4月,当天问二号任务紧锣密鼓推进时,80后的女性科研工作者吕琳媛摘得了自己的“星星”——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几年前,她还曾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科技青年英雄榜。

年少时的榜样看似遥远,却能让一个女孩追逐星辰大海。1999年,吕琳媛考入北师大附中读高中,这所培养了赵世炎、钱学森等杰出老一辈科学家的学校,潜移默化地让她埋下了科学的种子。后来她又在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让她走上科研之路的,是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机会的争取,也正是“敢于尝试”的信念触发了她科学探索的连锁反应。

2006年,读大四的吕琳媛得知国际经济物理学会议将在日本举行,非常心动。“当时老师鼓励我试试看。一页纸的摘要,连中英文不同语境下表达方式的微小差异也琢磨了很久,投稿最终被接收了。”吕琳媛说,二十年前国内的科研条件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要从学校获得经费支持非常不易,靠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踏实认真且坚持的做事方式,才敲开“幸运”之门,这对她后来的科研工作影响非常大。

2009年,博士在读的吕琳媛对支撑信息经济背后的新技术产生浓厚兴趣。那时候,大数据的概念刚被提出,还没有成为时代的热门概念。“但我坚信未来是大数据的世界,处理和分析大数据的各种方法有巨大研究价值。”她说,就是这样一个单纯的信念,让她从经济物理转向至今一直从事的网络信息挖掘的研究方向。

回忆起科研之路的关键选择,吕琳媛告诉记者,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个人的发展,有时候确实需要一些选择的魄力和运气,但专注和努力才是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

向前向前,跌倒也可以站起来再出发

处暑后的清华园,翠绿摇曳,绿树中掩映着“欢迎新同学”的标语。近日,随着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的揭晓以及清华大学新生成长报告会演讲视频的火爆,庞众望被再次推到公众视野。

他的名字和故事承载了太多殷殷期望,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网上掀起一波浪潮。然而,当记者见到这位26岁的小伙子时,他略显腼腆和为难——“总是接受采访,有不务正业之嫌。希望早日回归安静的生活,埋头做科研。”

也是在8年前,庞众望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开启搭建自己的成长坐标系。做社工、做志愿丰富了认知自我的视角,在实验室的时光则让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指南针”。“读论文找新点子、捕捉到作者深层次思考时,我会非常开心。我发现自己可能更适合、更擅长,也更希望从事研究工作。”庞众望说。

对于上大学前的庞众望而言,科研是个陌生词汇,那时候他只是单纯地想好好学习,一道数学题琢磨很长时间是家常便饭。“那时候,只是遇到困难就去解决困难。只想把握当下、向前看。”他说。

庞众望收获的第一篇SCI是在冲澡时想通的。网友们曾评论“淋浴头下迸发的智慧火花,是实验室外最动人的科研诗篇。”他告诉记者,其实没有什么天才,灵光乍现背后是积淀的结果。只有把整个领域的知识、方法、器件都了解清晰,才有可能突然想到一些可行的创新点。如今,庞众望已在中国科学院一区期刊发表多篇SCI论文,获三项国家发明专利,研究了超稳激光相位噪声测量系统,并面向高速铁路健康监测开展了系列工作。

成绩取得的背后也有挫折、失败和坚持。

“2022年,我开始进行一款高精度测量仪器的研究。在之后近两年的时间里,有四百多天都在失败中度过。每天的工作就是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然后又遇到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有一段时间,我甚至怀疑这项研究它是否真的能够完成。”庞众望说,偶尔的挫折在所难免,但是挫折从来都无法击垮我们向前的意志,跌倒也可以站起来再出发。

责任编辑:冷媚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