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陈汝健
走进河北省唐山市百川共享工厂的生产车间,智能车底吹扫机器人正沿着轨道精准滑行,对列车底部进行全自动吹扫除尘;不远处,一台飞行列检机器人缓缓升空,通过高精度传感设备完成对车顶结构的快速扫描。
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赵辉向记者介绍,这座面向京津冀中小企业开放的共享制造平台,已累计服务130余家企业,“帮助它们缩短研发周期15%、提升效率10%”。眼前的一幕,正是河北省以场景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
8月27日至29日,由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创新应用场景媒体行”活动深入唐山与雄安新区一线。记者在调研中发现,通过打造机器人与空天信息两大“超级场景”,河北正加速构建“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新模式,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杆场景持续涌现,成为助推区域产业提质增效、吸引创新要素集聚的强大引擎。
在唐山市机器人展示体验中心,中信重工开诚智能的消防机器人、矿用机器人和石化机器人系列产品引来众多关注。这些融合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技术的装备,已深度应用于钢铁、矿山、装备制造等支柱领域,不仅大幅提升作业安全性,更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而唐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清华大学、华为打造的“空天地网”一体化监管系统,则通过无人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矿产、林业、海洋资源的精准监测,破解了长期以来自然资源监管的难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协同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百川共享工厂不仅为三地科技企业提供研发设计、中试测试全链条服务,还配套基金与保险支持,形成可推广的“百川模式”;唐山场景创新促进中心通过联动京津资源,已培育出22项“机器人+场景”合作项目。与此同时,鸿擎科技实现国产平板卫星流水线生产,煜鼎增材突破大型金属构件制造技术瓶颈,为航空航天产业提供颠覆性支撑。
在雄安新区,创新应用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扩展。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集中展示智慧农业、空天信息、低空技术、人工智能等11个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据介绍,2025年第二届场景汇大赛吸引全国29个省区市的2700多个企业团队、3400多项作品参赛,其影响力正加速向全国辐射。
依托河北全类地形地貌和中国星网星座建设优势,“卫星互联网+”已在水利、林草防火、应急防汛、智慧电力等八大场景全面落地。塞罕坝林场、雄石沧低空空域、唐山港等一批标杆示范项目,探索出低轨卫星互联网应用新模式。而在雄安新区的河北省气象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处理海量空天信息,为京津冀区域的能源转型、低空经济发展和城市公共安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近年来,河北省科技厅将场景创新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抓手,推出“概念验证—众筹科研—中试熟化—场景应用—引导基金”的全链条支持体系,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贷”等金融产品。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发布省级场景281项,服务企业超千家,促成761项新技术新产品应用。
据河北省科技厅成果处一级主任科员张涛介绍,河北已于2024年11月出台《打造和开放创新应用场景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以“场景创新 赋能产业”为主题,构建“为场景找技术、为技术找场景”的双向路径。未来,河北将继续用好京津支撑条件,引导龙头企业开放场景试验场,加速吸引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注入强劲动能。
随着一批“超级场景”从河北走向全国,这片创新的沃土正以其开放的姿态、完善的生态和显著的成效,书写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