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9月5日,在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之际,北京科学中心主展馆四层展厅焕新开放。
据介绍,改造后的展厅主题为“求索——科学、技术、社会与生存环境”,展示面积约1450㎡,重点展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分为“科学认知”“技术创新”和“社会协作”三个展区。其中,科学认知展区以科学观念如何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包括科技文明、时间螺旋、龙卷风、破冰利刃、形抗千钧、聚变反应等24件互动展项。技术创新展区以人类从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走向星际为主线,展现技术创新是在科学探究和技术工程实践中产生的,包括长征十号、月球试验场、火星科研站、另一个地球等4大展项群。社会协作展区由墙面和地面的展项构成,包括奔向目标、星际迷航等5件互动展项。
为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展项内容,展厅中还特别设置了两个教育专区,围绕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四个维度,研发推出了16门科学教育活动,主题涉及地球科学、天文学、技术与工程等方面。以火星科研站展区为例,策展团队基于落火神器和星际着陆两个展项设计了配套教育活动——着陆火星,从火星地形地貌开始,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可行的降落地点,设计落火降落伞,进行风筒测试和改良后,最终形成降落伞作品。
本次焕新,北京科学中心策展团队采用了一体化策源的方式,展览、展项、讲解、教育活动、文创产品,同步设计、协同发力。引导青少年从整体认识自然世界,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科学观念);发展基本的科学能力(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激发观众的好奇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态度责任);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社会价值)。
据悉,北京青少年科学教育学术交流大会暨北京科学中心青少年科学教育体验主场活动正在进行中,期待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具体信息可关注“数字北京科学中心”公众号。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