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李丽云
水库清淤,本是件耗资巨大的“赔钱”事,但在黑龙江省铁力市,却做成了一笔名利双收的“好买卖”。近日,该市东方红水库145.41万立方米淤积物,通过省自然和生态资源交易平台,经过激烈竞价,最终以6102.98万元成功交易,溢价率达到5.2%。这笔“生意”的背后,是黑龙江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一次成功实践,为全国河湖库生态治理与绿色产业发展协同推进提供了“龙江样板”。
长期以来,水库淤积、清淤资金短缺、淤积物处置难等问题困扰着许多地方。清淤资金从哪来?挖出来的淤泥往哪去?如何变“生态包袱”为“绿色财富”?面对这道难题,黑龙江省水利厅以铁力市东方红水库为试点,破题攻坚。
科技赋能,说清淤泥的价值
黑龙江省以河湖库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核心驱动力,倒逼水利管理体制系统性改革。产权明晰是这场改革的核心突破。在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铁力市首创水库淤积物“三权分置”模式,所有权归政府、经营权入市交易、承包权由企业持有,伊春、铁力市县两级共形成《水库生态清淤管理办法》等7项配套政策。这种制度设计使原本模糊的生态资源权益得以量化,为后续价值核算奠定基础。
过去淤泥不值钱,是因为没人能说清它的价值。项目首先引入了“空天地室”一体化监测技术,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地勘采样和实验室检测,对水库淤泥进行了“体检”,全面检测铅、镉、汞等8种典型重金属及营养元素含量,结果显示所有指标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通过构建地质体数值模型,精准测算了淤泥方量及氮、磷、有机质等营养元素含量。技术团队负责人介绍,“我们就像给淤泥做了一份详细的资产评估报告,精确的核算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生态资源,变成了可定价、可交易的数据资产。”采用市场价值法核算,扣除清淤工程总投资及生态修复基金,东方红水库淤积物资源化利用生态产品价值为5768.20万元,为市场交易提供了科学、公允的依据。
市场定价,让“好资源”卖出“好价钱”
有了核算、评估结果,如何发现其真正市场价值?黑龙江省通过“阳光交易”,以核算价值为基础,评估设定交易基准价为5802.98万元。项目依托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创新采用“评估定价+动态竞价”方式公开挂牌。
“我们设置了300秒的限时竞价环节,每次加价50万元,整个过程紧张激烈。”省自然资源交易中心工作人员回忆。最终,鸿源谷稻(伊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功摘牌。市场竞价机制充分释放了生态资源的价值,最终成交价较基准价溢价超300万元,溢价率达5.2%。
成交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中标企业并非简单地将淤泥挖出运走,而是规划了完整的资源化利用产业链条。“水库淤泥是宝贵的资源。”该公司负责人孔凡东介绍,这些淤泥主要用于生产有机肥料、改良盐碱地等,少部分还可作为建筑骨料,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创新了反哺机制。企业承诺将未来收益的至少5%提取为生态补偿金,专项用于水库的生态修复与维护,形成了“治理-开发-反哺”的可持续闭环。同时,企业还以该项目未来收益权为质押,成功获得了4500万元的绿色贷款,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项目预计将于今年11月正式动工。届时,一方方淤积了67年的水库淤积物,将开启它的“增值”之旅,打通黑土区生态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