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大济岷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为成都平原注入发展“活水”

2025-11-10 22:12:1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日前,备受瞩目的四川重大水利工程——引大济岷工程正式启动建设。在历经数十年规划论证后,这项水利工程终于从蓝图走向现实,旨在为长期受水资源分布不均困扰的成都平原及川中地区,引来一脉强劲的发展“活水”。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水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二的四川,似乎与“缺水”无缘。然而,作为“千河之省”,其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数据显示,承载四川约80%耕地、人口和GDP总量的盆地腹部地区,其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省的20%。这一尖锐的供需矛盾,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也让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口渴”问题日益凸显。

引大济岷工程的启动,正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之举。根据规划,引大济岷工程将从大渡河泸定水电站库区取水,一路蜿蜒穿越崇山峻岭,最终抵达成都平原,构建起“一总两干”的输水格局。工程输水线路总长261公里,其中隧洞占比超过58%,建设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这项总投资575亿元、工期达96个月的宏大工程,建成后年引水量可达15.23亿立方米。其供水范围覆盖成都、德阳、绵阳、遂宁、内江、雅安、眉山、资阳共8市43县(市、区),与成都平原经济区高度契合,惠及人口约3413万。

宏伟蓝图的背后,是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四川水发设计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杜鹏指出,工程面临两大核心难题:一是极其复杂的地质环境。输水线路布置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需穿越全球知名的地质活动活跃区——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勘察工作面临严峻考验。二是深埋长隧洞带来的难题。以二郎山隧洞为例,最大埋深达2040米,沿途经过7条区域性断裂带及多个大型断层。

面对挑战,引大济岷工程不仅在技术上寻求突破,更在理念上追求革新。四川水发设计公司水资源规划中心主任朱灵芝表示,该工程不仅是一项调水工程,更被定位为一项生态工程,设计上超越了“先建设、后修复”的传统思路,将生态保护理念前置,从源头嵌入“生态基因”,实现从“被动避让”到“主动智护”的转变。

据介绍,工程运用GIS与生态敏感性模型进行“智能选线”,精准避让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核心区域;构建“综合性、全生命周期”保护体系,形成“科研—繁殖—放流—监测”闭环;在施工中推行“绿色建造”,敏感区内采用弱爆破、电动运渣车,应用“堵截排”涌水控制技术,并采用原生表土回用与乡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

朱灵芝透露,未来还将建设智慧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保护的动态优化。“我们正努力将引大济岷工程打造为一个技术驱动、生态友好的典范,证明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可以并行不悖、和谐统一。”朱灵芝说。

责任编辑:孙莹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