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穿身上  新材料重塑生活日常

2025-09-06 09:07:5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实习生 孙楠

近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上,“新材料+智能科技”的结合化作能穿在身上、用在日常、守护健康的生活好物。用玉米织就的柔软面料,让冲锋衣“又轻又透气”的纳米膜,让冰雪运动“轻”装上阵的碳纤维材料……一场关乎生活方式的材料革命,正悄然走进寻常百姓家。

玉米“变装记”:从东北黑土地到高端衣橱

“您摸这件瑜伽服,软得像云朵,吸汗又透气,它的‘前世’是黑龙江的玉米。”在黑龙江伊品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展台前,相关负责人罗金拿起一件彩色上衣,向参观者展示着“土里长出的时尚”。作为全球仅两家掌握“玉米制尼龙”技术的企业之一,该公司让东北的玉米粒,完成了一场跨越产业链的“变形记”。

“我们先将玉米粒中的淀粉转化为赖氨酸,再合成戊二胺,最终制成米粒大小的尼龙切片。”罗金介绍,该公司一年能生产1万吨生物基戊二胺,戊二胺再聚合制成生物基尼龙56切片后,由纺纱工厂抽成细弹的纱线。“这种来自植物的材料亲肤性强、化纤感弱,穿在身上时,它的棉感远超涤纶,吸汗能力媲美天然棉,即使在南方湿热天气,也能让皮肤保持舒适干爽。”罗金表示,该材料还具备染色性好,耐磨性强,抗拉性佳等优势。目前,公司与安踏、李宁、斐乐、巴拉巴拉等知名品牌开展合作,这些新材料已经被制作成产品投入高端市场。 

相较于传统石化基尼龙,玉米基尼龙的优势不止于“天然出身”。数据显示,生产1吨生物基尼龙的碳排放只有同等石油基尼龙的一半,相当于为地球“减负”。这一技术也为东北农业开辟了新赛道,该公司年需求玉米总量超过一百万吨,让农户的玉米有了更高附加值。

纳米膜的“平衡术”:让冲锋衣轻防水又透气

“一件冲锋衣,既要能挡住暴雨,又要让汗气排出去,这就像让‘水过不去,气能过’,靠的就是这层几微米厚的膜。”在重庆中纳科技展台前,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白小军向大家展示了一张放大5万倍的电子显微镜图,图中三维立体叠加的纳米纤维,直径仅80-100纳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1000。

这层纳米纤维膜藏着冲锋衣的“舒适密码”。中纳科技通过调控膜的孔径大小,在防水与透气之间找到了完美平衡:针对户外高强度需求,可将孔径做小,实现1万毫米水柱的防水能力,即使遭遇暴雨也能滴水不渗;若侧重日常穿着,孔径可适当放大,透气性能达到8毫米/秒,运动时的汗气能快速排出,告别“闷汗”尴尬。“现在运用我们的膜制作的冲锋衣克重达到50-60克/平方米。”白小军表示。

更让人兴奋的是,这一“黑科技”正在打破国外垄断。此前,国际品牌使用的戈尔膜每平方米成本高达60-80元,而中纳科技将成本控制在30元左右,不仅让国产冲锋衣更具价格优势,还解决了国外膜“紧缺断供”的难题。目前,中纳科技已与探路者等品牌联合研发新品,未来,这种“会呼吸”的纳米面料,还将走进家纺领域,制成防螨抗菌的床上用品。

碳纤维装备:让冰雪运动“轻”装上阵

在黑龙江展区,黑龙江碳境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的展台前,不少参观者正拿起滑雪板掂量——“这板看着扎实,怎么这么轻?”该公司负责人于新龙笑着解释:“这是用T700碳纤维做的,比传统滑雪板轻30%,抗冲击性能提升400%,专业运动员做空中转体、急停等高难度动作时,既能减少身体负担,又能避免板体断裂的风险。”

这款今年3月刚上市的碳纤维滑雪板,背后藏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智慧:“碳境”联合吉林化纤解决了高端碳纤维的原料供应问题,又与哈工大合作优化板体结构设计,将7层复合材料减少为3-4层。经过哈体院运动员三年实地测试,碳纤维滑雪板最终实现“轻、韧、稳”的平衡。更难得的是,它打破了进口滑雪板的价格壁垒,国际品牌同类产品售价普遍在5000元以上,而碳净将价格控制在2000多元,未来随着产能扩大,价格还可能降至2000元以内,让“百万青少年上冰雪”的梦想不再受限于装备成本。

展台另一侧的碳纤维匹克球拍同样吸睛。于新龙拿起球拍演示:“这款用碳纤维制作的球拍轻盈灵活,强度高,反馈力度均匀,适合追求控球精准度的球。”而针对进攻型球员,公司还研发了一款凯夫拉纤维球拍,能在击球的瞬间存储并释放大量能量,可使杀球速度提升15%-20%。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款球拍的价格仅为欧美市场同品类产品价格的四分之一。

电子皮肤:让机器有了“触觉与温度”

“电子皮肤触觉灵敏度是同类器件的1000倍,最小可检测力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重量,响应时间2.4毫秒,比人类皮肤的感知速度还快。”在重庆展区,重庆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投资部副部长易军现介绍,该电子皮肤基于三维碳基力敏结构设计,可感知昆虫爬过皮肤时微弱的步态信息,灵敏识别物体表面粗糙度、纹理以及脉搏波动态,还可识别物体的软硬度、弹性、材质、厚度以及内含物等。目前,这套系统已应用于智能义肢和机器人灵巧手,帮助残障人士通过义肢“触摸”物体温度、识别盲文。

这块“电子皮肤”拥有分布式压力传感器,应用在养老床垫,实时监测长期卧床患者身体各部位的压迫情况。一旦某个部位压迫超过安全时间,系统就会提醒护理人员翻身,从源头减少褥疮风险。“现在失能老人越来越多,这款产品已制成成品,正在与下游企业对接,预计很快就能走进养老院和家庭。”易军说,未来,电子皮肤还将用于脊柱矫正夹具,监测矫正效果,改善脊柱侧弯,让科技成为“隐形的健康守护者”。

“新材料+智能科技”的创新,已成为融入衣食住行的真实改变。这些诞生于中国企业的黑科技,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用更亲民的价格、更贴心的功能,让每个人都能触摸到科技的温度。

(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摄)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