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古建敖
9月11日凌晨,由湖北交投投资、中铁十一局承建的武汉市古田一路北段工程跨铁路立交桥成功转体,刷新国内多点斜拉扣挂辅助墩顶转体新纪录,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古田一路北段工程全长2786米,南起武汉市硚口区,向北至东西湖区,是汉口西部地区重要的南北向交通要道,其中跨铁路立交桥为全线控制性工程。
跨铁路立交桥设计为钢箱梁结构,转体重量5250吨,全长200米,设计纵坡4.95%,是国内纵坡最大的墩顶转体桥梁,采用多点斜拉扣挂辅助墩顶转体。为确保相邻铁路在项目施工期间正常运营,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项目团队先在平行于沪蓉、汉丹铁路方向进行钢箱梁拼装施工,再利用铁路运行“天窗点”进行转体。
当天凌晨,钢箱梁在转体牵引系统的驱动下,平稳逆时针旋转81.7度,实现毫米级高精度对接。
该桥上跨8股运营铁路线,包括沪蓉、汉丹等繁忙干线,日均通行列车超过200列,转体梁端与铁路接触网供电桁杆最小间距仅1.193米,且施工区域邻近高压线路、自来水及燃气管道等,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在武汉铁路局站房工程指挥部及各站段的通力配合下,项目建设者设置红外感应和声光报警智能防护系统,构建完整的邻近既有线施工安全质量体系,为正式转体奠定坚实基础。
针对钢箱梁单侧悬臂100米、转体时梁端下挠变形大的难题,中铁十一局项目团队创新采用临时钢塔+斜拉索扣挂辅助转体工法,通过在墩顶设置2组28米高临时钢塔,左右对称扣挂斜拉索,将转体时的梁端下挠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
“坚持创新引领,融合BIM建模、北斗卫星定位、无线传感、AI识别等先进技术,先后攻克钢箱梁吊装、梁端下挠变形大等施工难题,形成BIM智能监测与模拟、多点斜拉扣挂法辅助转体等多项核心关键技术。”中铁十一局古田一路项目总工程师王红军说。
在建设期间,湖北交投古一北项目公司联合铁路、电力、水务、燃气等相关单位制定专项方案,完成高压线防护、管线迁改等工作。“沪蓉、汉丹等铁路干线运输繁忙,列车通行密度极高,因此,从方案设计到现场实施,我们始终将转体精度和安全管控摆在首位,执行标准和要求远高于常规工程。”湖北交投古一北项目公司总经理占保华介绍。
据了解,武汉古田一路北段工程预计2025年底主桥建成通车,届时区域内22万居民通行时间将从30分钟缩短至3分钟以内,有效打通城市交通“肠梗阻”,实现硚口区与东西湖区快速联通。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