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话职教】
科技日报记者 朱 虹
近期,特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王忠军十分忙碌。在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电机厂”)金工分厂,他一边配合金工分厂制定“十五五”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谋篇布局;一边投身哈尔滨市总工会举办的第十九届技术运动会工具钳工比赛,为技能人才的选拔建言献策。王忠军扎根生产一线近41年,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逐步成长为钳工领域的中流砥柱。今年,王忠军工具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获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对王忠军进行了深入访谈。
“职业教育为我打开通往成功的大门”
记者:您如何进入目前所在的工作领域?您所接受的职业教育对自身成长有哪些影响和帮助?
王忠军:我父母都是电机厂的老职工,他们满心期望我能进入企业学一门技术,谋个安稳的出路。我也因此踏入电机厂,但那时的我,内心并不情愿。
然而,身边榜样的力量改变了我的想法。以我师父为例,他凭借自身努力,将一个个工件组成一台台精美的模具。在工艺逐渐精湛的同时,他自己也从一名普通工人逐步成长为企业管理人员。
师父的故事让我下定决心,要成为像他一样优秀的人。
为了提升自己,我潜心钻研,订阅了《模具工业》《中国模具信息》等专业期刊,时刻关注国内外模具制造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先进技术。
在公司的悉心培养下,我不断成长进步,先后荣获“龙江工匠”、黑龙江省首席技师等众多荣誉,还被多所学校聘为导师。可以说,职业教育为我打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让我在工业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记者:目前,您带头的工作室主要专注哪些领域的技能创新?如何培养职业人才?
王忠军:我们工作室专注水电、火电、核电、煤电、风电、光电领域,并对能源装备开展创新攻关。
自2014年工作室成立以来,我们攻克了诸多生产难题,获得了65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发明专利,还出版了多部指导书,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规范指导。
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我们通过“名师带高徒、一专多能、技术交流、技师论坛、技艺交融”等模式,全方位提升人才素质。为了让徒弟们更好地学习理解工艺技术,师父们将自身的经验整理出来,供徒弟们学习与研究。
工作室还策划了金工分厂一线员工轮岗等方案,并开展工具、轴瓦产品各厂区交互加工可行性论证。此外,我们还结合生产实际,根据生产需求,组织车工、镗铣工、钳工等工种开展技术交流学习工作。
记者:您如何推动技术攻关或工艺升级?有哪些案例和故事?
王忠军:工作室成立了创新团队,以此凝聚创新力,不断攻克难题,提升生产工作效率。
近年来,公司和用户对产品的装配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我们针对不同冲片的材质设计了不同的模具材料制造冲模,大大提升了模具效率。
多年来,我参与完成多项国家及公司重点“首台”项目模具的制造工作,并带领班组成员顺利完成了三峡、核电百万、AP1000核主泵、白鹤滩、调相机等公司重点项目的模具装配任务。
作为工作室负责人,我牵头创新,实现了火电百万机组定子扇形冲模一次试冲合格,模具最高冲裁次数达到 31800次。此模具冲裁次数是德国同功能模具的5倍左右。这一成果为公司节约了大量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让技能人才感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记者:在您看来,应从哪些方面努力,逐步扭转和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王忠军:职业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职业都承载着独特的价值,都同样光荣。要逐步扭转和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需要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
要通过政策引导,落实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的制度,让“技能吃香”成为现实,让技能人才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和尊重。
要全面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产业工人立足本职岗位苦练内功。电机厂为技能工人打造了一条职业技能等级发展通道,实施了自主化职业技能等级评审,让产业工人真正实现了多劳多得。
记者:在您看来,工作室应如何发挥引领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更多能工巧匠?
王忠军:工作室应继续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本专业领域的应用和推广,不断提高制造和研发水平。同时,承担好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使命。
首先,根据企业生产攻关、技术创新的需求,工作室应鼓励技能工人掌握数字技术,积极参与到技术攻关过程中。可依托工作室带头组织创建技术攻关团队,破解技术生产难题,推动智能生产制造技术的应用。通过“知识型匠人”培养模式,将实操经验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实现精密制造方面的突破。同时,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各方资源,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
其次,坚持产教融合,打造“一专多能”型技能人才。产业工人不仅要提高技术水平,还要拓宽涉足面。因此,工作室应加强与行业工作室的联建共建,不断提升产业工人的专业深度和广度,促进高技能人才的综合性成长。
最后,要注重技能传承,把好的技能经验固化下来,把好的作风精神传承下去,帮助和引领产业新人快速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