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园园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公布。《行动方案》旨在发挥新型储能支撑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作用,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扩大内需,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行动方案》提出,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基本成熟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多元储能体系初步建成;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
“‘双碳’目标引领下,新能源快速发展,系统调峰、电力保供压力不断增大,作为重要的灵活性调节资源,新型储能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客观需要。”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新的形势下,为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进一步明确新型储能应用拓展、创新融合及市场机制等方面举措要求。
该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7376万千瓦。在考虑与“十五五”能源规划有效衔接的前提下,《行动方案》统筹新能源消纳、电力保供需求和各类调节性资源规划建设情况,研究提出2025-2027年新型储能发展目标,预计三年内全国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
《行动方案》围绕促进新型储能应用场景拓展、推动新型储能利用水平提升、引领新型储能创新融合、加强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新型储能市场机制完善等五方面,提出了21项具体举措。
在促进新型储能应用场景拓展方面,《行动方案》明确,推进电源侧储能应用,推动沙漠、戈壁、荒漠等新能源基地合理规划建设新型储能;拓展电网侧储能应用,推动在负荷密集接入、大规模新能源汇集、大容量直流馈入等关键电网节点,开展独立储能电站建设。同时,创新多场景应用模式,培育试点应用场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为引领新型储能创新融合,《行动方案》提出,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依托国家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国家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国家能源局研发创新平台、新型储能领域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等,支持开展新型储能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示范验证,促进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探索多技术混合式新型储能、长时储能等应用,并积极储备一批前沿新型储能技术。
“下一步,我们将指导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测算本地区调节能力需求,统筹明确新型储能和其他调节资源发展规模和布局,协同相关主管部门、各类电力企业等形成工作合力,认真抓好落实。”上述有关负责同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