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教融汇  湖大化学化工学院打造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2025-09-15 19:58:4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贾玮楠

近年来,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与顶尖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合作,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探索“科教融汇”新路径,推动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双向赋能。

记者9月15日获悉,该学院自2015年以来,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一流机构及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等海外高校合作,累计培养硕士生52名,其中44.2%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21.1%与985高校联合培养,国际化联合培养占比达7.6%,形成多元化、高层次的协同育人体系。

科教协同: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平台

该学院发挥科研机构技术前沿与高校学科交叉的优势,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将联合培养研究生纳入高水平科研团队。数据显示,联合培养学生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其中,中国科学院一区论文37篇、二区论文34篇,高质量成果占比达75%。这一成绩凸显“在科研中育人、在创新中成长”的培养模式成效。

此外,学院出台《联合培养协议》,明确权责边界、学生待遇与成果归属机制,强化过程跟踪与成果评价,将高水平论文、专利申请、就业质量等纳入核心评价指标,从制度层面保障联合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机制创新:打通人才与科技互促双赢通道

学院系统构建“双导师制”“课题共研”“资源共享”三大机制,切实提升联合培养质量。“双导师制”由高校与联培单位专家共同指导,既为科技创新输送高素质实践型人才,又依托科研项目反哺教学提升培养质量;“课题共研”推动学生深度参与联培单位国家级课题,近五年涵盖化学、新材料、环境科学等多个战略领域;“资源共享”实现实验室、数据库及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用,提升资源使用效益。

该学院副院长、教授任君介绍,“双导师制”绝非简单地将学生“送出”,而是通过机制创新深度介入培养全过程。校内导师夯实学生理论基础,校外实践导师指导科研方法与技术应用,实现双轨并行,精耕细作。

同时,学院积极推动与合作方实现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等核心资源的开放共享,确保学生能接触到尖端科研设施,真正从“旁观者”成长为科研“主力军”。

“在科学院团队中,我不仅掌握了尖端设备操作,更系统培养严谨的科研思维与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一名参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培养的学生表示。这种模式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的能力,毕业生中约30%毕业生进入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部分学生进入药明康德、湖北宜化集团等大型上市公司企业研发核心岗位。

面向未来:拓展国际合作 服务国家战略

在开放协同的工作思路下,学院主动布局国际化育人网络,培养方向对接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化学、新材料、环境、大健康、碳中和等国家关键战略方向,确保人才培养既与战略需求紧密衔接,又能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为进一步提供跨文化学习和科研训练的平台,扩大联合培养“朋友圈”,学院计划与英国萨里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深化合作,持续扩大国际化培养的深度与广度,致力于打造出集科研院所、顶尖高校、海外名校于一体的育人共同体。

“联合培养是打破学科壁垒、激活创新动能的关键举措。”该学院院长、教授张修华表示,“未来我们将以更高水平科教融汇,为国家战略需求输送更多‘顶天立地’的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