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
《逐梦伶仃洋——写给青少年的港珠澳大桥故事》(以下简称《逐梦伶仃洋》)一书于今年8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我认为,这是一部传知解惑提素质、见人见物见精神、叙事抒情歌创新的优秀科普图书,值得向青少年推荐。
港珠澳大桥位于广东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大桥全长55千米,其中主桥29.6千米、海底隧道6.7千米,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是中国继青藏铁路、三峡工程之后建设的又一重大基础设施,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和顶尖的建造技术闻名于世。
港珠澳大桥2009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2018年10月23日开通运营,不仅缩短了港珠澳三地地理上的路程,更拉近了内地与特区民众心与心的距离。
《逐梦伶仃洋》详细介绍了大桥建设全过程,普及了大量桥梁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科技知识。通过这部图书,读者可知晓大桥的桩基如何扎进海底、牢固站立,桥墩的墩台和桩基怎样在水下对接,人工岛的建造克服了哪些技术难题,6.7千米长的沉管隧道怎样做到滴水不漏……
大桥为什么要设计成“S”形,直线不是距离更近、成本更低吗?桥梁的跨径是不是越大越好,越有利于通航?大桥为什么要采用桥、岛、隧相结合构造,全程桥梁或全程海底隧道是不是更好……面对这些读者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书中都一一给出了科学、详尽的答案,提供了相应的“知识链接”,可谓释疑周到细致,全面提升读者的科学素质。
《逐梦伶仃洋》谋篇布局巧妙,精心组织了“人物故事”“建造故事”和“超级装备”三个栏目,旨在“拨开宏大工程的表象,让那些深藏在钢铁丛林中的精神光芒得以呈现”。这种“见人见物见精神”的创作写法,使得全书的内容有血有肉、生动有趣,书中的人物形象饱满、可亲可近,彰显的科学精神具体感人。
“人物故事”选取各方代表人物,塑造了港珠澳大桥建造者群像,将那些“把毕生心血融入大桥蓝图”的科学家,那些“在台风肆虐的现场坚守,在精密仪器的微光前彻夜无眠”的工程师,那些“在风雨中挥洒汗水,勇毅前行”的普通建设者,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
“建造故事”突显了大桥建造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绝境中开辟通途的担当,将“不可能”变为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的智慧。科研人员和建造者先后攻克了钢圆筒围堰干法施工、人工岛快速成岛、海底隧道沉管精准对接等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建立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跨海通道建设工业化技术体系。
“超级装备”揭开了“金雄号”抓斗式挖泥船、“津平1”平台式抛石整平船、世界最大起重船之一的“振华30”轮等国之重器的神秘面纱,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从追赶到并跑直至领跑的生动缩影。
掩卷沉思,感慨万千,谨填《破阵子》一首,褒赞港珠澳大桥设计者、建造者,祝贺《逐梦伶仃洋》出版。
伶仃洋头逐梦,港珠澳桥凝章。砥砺春秋勤建造,坚韧专家搏奋航。创新巧匠强。
逢险敢开天路,临危勇呈担当。科技攻关彰智慧,装备超级耀荣光。精神万古芳。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