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揭示医生激励机制心理规律 助力数字医疗治理体系化升级

2025-09-16 21:08:2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张晓飞、郭熙铜与海外合作者在数字医疗平台激励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管理信息系统季刊》。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稳步推进和平台治理体系持续完善的背景下,该研究聚焦数字医疗平台中广泛应用的“入门激励”措施。

研究团队基于中国某大型在线问诊平台的自然实验数据,识别并分析了一项真实的激励政策变动:自2016年起,平台向新医生提供首月双倍在线酬金,此后恢复为常规支付。研究发现,激励期内医生线上工作量提高8.48%,有了显著增长,但政策终止后贡献迅速回落,低于未参与激励医生约10.6%,显示出明显的“激励后滑坡”现象。

值得关注的是,研究首次提出“线上激励—线下工资分账户”的心理机制:医生并未将平台支付视为对其整体劳动报酬的延伸,而是在心理账户中将线上酬金独立归类。与传统工资的“基础性收入”属性不同,平台激励被视为“额外收入”或“浮动奖励”,从而导致医生将激励期的“高收入”内化为心理基准,一旦激励消失,即产生明显的“损失感”与动机下降。这一机制揭示了平台劳动激励的独特心理结构,并拓展了行为经济学在数字劳动研究中的应用边界。

研究为平台运营提供可执行的治理建议,包括采用阶梯递减+提前预告平滑激励退出;叠加非金钱激励(声誉徽章、推荐位)稳定医生长期动机;通过线上—线下收入结构可视化(如钱包模块分账展示)引导医生合理预期等。

研究不仅为数字医疗平台激励从“短期促活”向“长期治理”转型提供工具箱,也为中国参与全球数字健康治理贡献了理论成果与实践路径,展现了中国学者在数字劳动激励机制领域的重要影响力。

责任编辑:冷媚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