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添福 通讯员 石延寿
9月15日,记者走进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果农李正基的葡萄园,紫黑发亮、饱满圆润的葡萄挂满枝藤,一派令人垂涎的丰收景象。
在近2米高的单篱架下,李正基拿着一把剪刀,选准色泽深黑的一串葡萄,轻轻剪下,小心翼翼放进箱内,又开始寻剪下一串。
“这些葡萄是准备送往市场的,你们也尝尝,口感咋样?”李正基从枝藤上剪下葡萄,给在场的乡村干部品尝。
“这葡萄不仅果粒大、果肉多,而且果汁多、味甜酸,带着一股草莓香味,这是啥品种呀?”川口镇政府工作人员马晶品尝后笑着问果农。
“这种葡萄品种叫巨峰,是我父亲上世纪80年代从兰州市的一家农业科研单位引进的,截至今年已经种植了38年。”李正基感慨地说,巨峰葡萄适应性强,抗病、抗寒性能好,亩均产量能达到2500—3000公斤。
“我家葡萄园面积3亩、600多株,今年9月12日开始上市,主要通过市场销售和来客采摘方式销售。”李正基表示,葡萄种植虽然很辛苦,但只要付出就有收获,3亩葡萄园一年下来也有10余万元的收入,比种庄稼划算得多。
李正基所在的川口镇享堂村,地处甘青两省交界,坐落于湟水河的臂弯里。这里光照充足、气候温润,是春耕秋收、夏耘冬藏的良田沃土。
葡萄种植是村里的传统产业。据享堂村党支部书记刘海云介绍,享堂村种植葡萄历史久远,很多村民庭院里种葡萄树,夏天葡萄架下遮阴纳凉,秋天成熟的葡萄留作自用或送亲戚品尝,如今,葡萄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甜”产业。
年过花甲的刘海云回忆说,1983年,当时工作在县农业科研部门的一位村民,动员刘海云的父亲刘存善种葡萄。
过了半辈子苦日子,谁不想自家的土地多产出?1984年,刘存善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从新疆引进了100多株葡萄苗栽进了自家田块里。
经过三年的精心呵护,葡萄苗全部成活,葡萄枝藤也开始挂上了一串串沉甸甸的鲜葡萄。
满枝的硕果,令刘存善喜上眉梢,让致富心切的同村邻里也萌生了种葡萄的念头。而李正基的父亲李治业便是其中之一。
如今,李正基的葡萄园规模从引种伊始的300株扩繁到了600多株,每年给他家带来10余万元的收入,用甜甜的葡萄种出了“甜甜”的好日子。
刘海云介绍,享堂村民依托农耕资源优势,在先辈们延续下来的传统产业上“淘金刨银”。目前,享堂村葡萄种植有20多户,总面积有55亩,年总产值达1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