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变绿洲  科技绘就库布其生态新画卷

2025-09-16 20:58:3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金秋的库布其大漠,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蓝光,板下种植的有机土豆、西红柿、板蓝根、肉苁蓉、四翅宾藜等郁郁葱葱,远处传来无人机作业的嗡鸣声……

这里是我国荒漠化地区第一个“两山”基地,眼前这幅科技与自然共生的画卷,正是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科学治沙,绿色发展”主题的生动写照。

9月16日至17日,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举办,向全球展示了中国在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创新实践。可降解容器种植技术、密植改良沙化草原技术、智能植树机器人、新能源机械设备、智能沙障铺设机等新技术新产品令各国嘉宾赞叹。

难以想象,作为中国第七大沙漠的库布其沙漠,三十多年前,沙尘暴灾害多达一年五六十次。

“库布其沙漠的治理,就像在沙漠里打怪兽。”“90后”治沙工程师李挺说。

从空中看库布其,“沙漠怪兽”如同一只恐龙,自西向东横跨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西部宽大,东部细长,在杭锦旗境内占据了52%以上的国土面积,流动沙丘多,治理难度大,是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

“从治理之初,我们就采取了系统思维,借鉴孙子兵法,‘锁住周边,渗透腹部,以路划区,分而治之’,治沙工程推进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确保治沙人员、装备、苗木运输和治理作业的畅达。”亿利库布其生态农业项目经理田旺说。

随着治理规模扩大,治沙技术不断迭代,库布其逐渐形成了以微创气流植树法、迎风坡造林、种质资源技术、乔灌草181、立体生态光伏治沙为核心的治沙技术体系,在国家林草局的支持下建起了黄河流域规模最大的沙旱生种质资源库。

“在科技支撑下,近10多年来,我们在库布其的治理面积是前20年的两倍,成本降低了50%以上,植树成活率达到85%-90%。”亿利库布其光伏治沙区域公司总经理李平说。

经过三十多年坚持不懈努力,库布其沙漠绿化面积突破6000平方公里,超过三分之一的沙漠区域被成功修复,沙尘暴灾害减少了90%,生物多样性从100多种增长到1026种。联合国评估报告认为,库布其治理累计固碳1540万吨,释氧1830万吨,涵养水源243.76亿立方米,带动了10.2万农牧民脱贫致富。

库布其治沙不仅改变了中国西北的生态格局,也支持了“一带一路”国家的生态治理。在沙特,库布其团队帮助设计“红海项目”生态修复方案;在蒙古国,中蒙联合治沙队采用“光伏+牧草”模式,使戈壁地区植被覆盖率从5%提升至18%。

“中国不仅继续加强本国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推广,也与其他国家共享经验与技术。通过携手合作,各国能够更有力地推动荒漠化防治,改善民生,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的综合效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土地和水资源司副司长诺拉·贝拉穆尼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冷媚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