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底线”如何守护?我国多措并举加强患者安全管理

2025-09-16 20:45:20 来源: 新华网 点击数:

新华社记者 李恒 朱筱

守护患者安全,如何深度融入医疗体系的底色?

9月17日是世界患者安全日。从手术台前的“三查七对”到智慧医疗的精准扫码,从用药安全到癌症防治全程管理……近年来,我国多措并举加强患者安全管理。

智慧医疗更好守护患者安全

一个小小的腕带二维码,一部轻巧的移动护理终端,逐渐成为护士手中的“新标配”。

给药、输血、标本采集前扫一扫,及时核验信息,传统“三查七对”在智能辅助下既准又快——这不仅是工作方式的升级,更是技术守护患者安全的生动缩影。

当前,我国正加快推动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安全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医疗风险治理模式逐步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事中干预”转变。

电子病历系统可自动提示药品相互作用及过敏史;智能输液泵实现精准控速;手术机器人提升复杂手术精确度……数字技术正成为守护患者安全的重要“哨兵”。

同时,技术的应用要有清晰边界。“人工智能绝不能代替医生决策,它起‘辅助’作用而非‘主导’。”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毛群安说,要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分为高、中、低三类风险,在预约挂号等低风险场景中可大力推广,但在诊断、治疗等高风险环节,要严格监管。

近年来,我国多家医疗机构持续加大投入,筑牢防火墙、强化数据加密与权限管理、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并通过“数据脱敏”“匿名化处理”等手段,防止患者信息泄露与滥用;部分医院还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访问日志可追溯、操作行为不可篡改,为医患隐私加上“双保险”。

努力织密患者安全防护网

当前,在疾病复杂性加剧和医疗服务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筑牢患者安全屏障,是医疗卫生体系面临的核心议题。

“患者安全是医疗质量不可突破的底线,更是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根本。”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副主任侯晓梅表示,面对诊疗流程复杂化、技术应用多元化等新挑战,亟需构建更高效、更可靠的安全防护网络。

近年来,我国采取系列举措强化医疗安全治理。比如,《患者安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全链条提升目标,涵盖用药安全、服务流程和管理机制等;《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将肿瘤患者安全列为重点任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正推动患者安全迈入精细化管理新阶段。

作为医疗安全的“最后一公里”,医院层面的实践也在不断细化。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姜辉介绍,该院努力将患者安全理念渗入医院管理的“毛细血管”。“我们从病历书写规范、手术安全核对,到高风险技术应用的伦理审查和急危重症抢救方案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嵌入标准化、结构化安全管理模块,努力实现安全管控关口前移。”

从“单点突破”到“体系推进”

与头部医院相比,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仍面临资源与意识的双重挑战。受访专家表示,一些医疗机构还处在患者安全理念启蒙阶段,人员培训不足、安全文化薄弱等短板突出。

为此,自2014年起,中国医院协会牵头组织成立患者安全教育与研究协作网,以北京为起点,逐步扩展至全国多家医疗机构。通过定期召开案例分享会,对脱敏后的不良事件开展根因分析,形成管理建议、行为规范与患者教育经验,并向全国推广。

“患者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一种文化建设。”中国患者安全教育与研究协作网北京工作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执行院长王平表示,近年来,多地通过集中培训、案例复盘、流程再造等方式,推动医务人员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意识转变,让安全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与此同时,患者参与正在成为安全治理的重要一环。比如,江苏、湖北等地鼓励医疗机构通过开设安全课堂、出版科普读物等方式,帮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医疗过程、识别风险信号,构建“医患协同共防”的新型安全文化。

“患者安全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毛群安建议,未来还需在标准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应用和机制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织密医疗安全防护网。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