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俞慧友
9月16日,记者从湖南农业大学获悉,由该校牵头,联合国内10余个省(区、市)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及行业协会共同组建的非营利性协作联合体——“早熟油菜联盟”,日前在长沙宣布成立。联盟将聚焦早熟油菜产业育种与栽培核心痛点,着力搭建“科研攻关—良种繁育—产业推广”一体化平台。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早熟油菜因生育期短、适配性强,在南方稻稻油“三熟制”轮作区、西北春油菜区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既能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又能提升耕地复种指数。但早熟油菜在育种和栽培上的技术“拦路虎”,制约了这一产业的规模扩张与效益提升。
联盟发起人、湖南农业大学油菜遗传育种团队负责人刘忠松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多数早熟油菜品种虽能满足茬口需求,但存在含油量偏低,以及抗寒、抗病、抗倒伏等抗逆性差的问题。遇到南方冬季低温,早熟油菜易因冻害减产。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菌核病威胁,更常年造成早熟油菜10%—15%的产量损失。此外,早熟油菜品种还存在区域适配性不足的问题。部分高纬度地区缺乏耐低温早熟品种,低纬度地区又面临高温逼熟导致的早熟油菜品质和产量下降,难以形成全国性的优质品种矩阵。
特别重要的还包括早熟油菜品种的育种周期长,跨单位研发数据和种质资源不互通,导致突破性品种选育效率低下。“一个新品种从研发到推广,平均需要花费5-8年时间,远滞后于市场对‘短平快’品种的需求。”刘忠松说。
除育种端问题,栽培端的配套技术短板同样突出。一方面,早熟油菜栽培技术与品种特性“脱节”,缺乏针对早熟品种特点制定的专属技术规程,导致部分田块易出现早薹早花、结荚率低等问题。另一方面,机械化水平适配性差。南方丘陵山区地块零散,现有联合收割机对早熟油菜的角果易裂特性适配不足,收获损耗率高达15%以上,显著增加了种植成本。此外,栽培技术与加工需求的衔接薄弱,部分产区因种植时期不当,导致油菜籽含油率波动大,影响下游加工企业的原料稳定性。“成立早熟油菜产业联盟,正是为了打通‘科研—生产—推广’的断点,让好品种配上好技术,让好产品走进大市场。”刘忠松说。
截至目前,联盟集合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及农发种业、隆平油料、春云高科等30余家单位,覆盖了早熟油菜产业链从育种、栽培到加工、销售的全环节。
联盟成立后,将通过三大核心目标推动产业破局。
一是攻坚育种核心技术。组建跨单位育种攻关小组,共享优异种质资源与分子育种技术平台,重点突破“早熟+高产+高油+抗逆”多性状聚合育种技术,计划3—5年内培育3—5个适配不同生态区的突破性早熟油菜品种,并建立品种区域试验网络,缩短品种推广周期。
二是构建标准化栽培体系。针对不同产区生态条件,加强早熟油菜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调控产品研究,联合编制《早熟油菜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规程》,整合机械化播种、精准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开展“品种+技术”配套示范,力争将机械化收获损耗率降至8%以下,每亩综合效益提升100元以上。同时,建立“科研人员+企业技术员+基层农技员”三级技术服务团队,为种植户提供全周期技术指导。
三是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打通高校科研设施、企业生产基地、行业协会市场渠道的衔接通道。科研单位可依托企业基地开展中试,企业可优先转化科研成果,协会则协助对接产销需求。此外,联盟还将定期举办技术培训、产销对接会,推动早熟油菜产业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助力乡村振兴与油料供给安全。
刘忠松透露,联盟成立后,将首先在湖南、江西、湖北等南方稻油轮作核心区建立示范基地,后续逐步向福建、广东、广西及西北春油菜区拓展。“我们希望通过联盟的协同作用,让早熟油菜不仅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菜’,更成为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的‘稳定菜’。”他说。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