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9月12日至14日,第十一届2025’老年健康大会在安徽蚌埠召开。
大会主论坛上,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黎健教授表示,本届大会“新质医疗·健康促进”的主题内涵是以科技创新驱动老年健康服务模式变革,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普惠型健康保障体系。
蚌埠医科大学校长郑兰荣介绍,蚌埠医科大学历经六十余年发展,已形成多校区协同、多学科融合的办学格局,尤其在老年医学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科研与临床资源。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秘书长王金龙指出,当前我国已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健康是重大公共卫生课题与民生工程。本届大会以“新质医疗·健康促进”为主题,正是贯彻“健康中国”战略、推动老年医学创新发展的具体行动。
会上,还举行了《类器官理论与技术》英文专著发布仪式。该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主编团队历时多年编撰,基于2022年中文版升级而来,系统涵盖类器官构建、工程制备及临床转化全链条内容。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以《细胞衰老与器官衰老》为题,提出“衰老是否可预防”的命题。他指出,“衰老与老化不同,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是探索衰老机制。”通过多年研究,刘德培团队发现“炎症在先,衰老在后”,控制慢性炎症与代谢紊乱可显著延缓衰老。他提出了“衰老是相对的,可通过精准干预实现延缓衰老”的理念,并强调中医药在延缓衰老中的潜力,为老年健康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蕴渝聚焦线粒体基因组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这一基础研究前沿热点作报告。施蕴渝深入剖析了线粒体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机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铁代谢异常及糖尿病中的作用。“线粒体是连接环境与基因的‘桥梁’,其功能调控异常是多种老年慢性疾病的关键诱因。”施蕴渝介绍,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为开发靶向线粒体的老年慢性疾病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义汉则从心血管疾病切入,分享了新的心电控制系统GABA的新发现。他阐述了GABA传导在组织学、解剖学、功能学等多方面研究结果,提出心脏组织传导研究新方向。他指出,GABA系统在心肌起搏细胞中富集,可通过浓度依赖性诱发内向电流,直接影响心脏传导性;其缺陷与房室传导阻滞等疾病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心律失常防治的新靶点。这一发现为理解心脏电传导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绍荣在报告中聚焦干细胞衰老的表观遗传调控。大会同步举办“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论坛”“血液衰老及其相关疾病论坛”“骨衰老基础研究与干预策略”“宫廷医学与疾病非药物干预”等11个专题分论坛,涵盖老年慢性病防治、精准诊疗、智能与生物技术、护理康复等多个领域。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