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
当今世界万物互联已成常态,智能手机、汽车,乃至家庭与公共服务,无不依赖于一个核心要素——空间数据。
空间数据,是记录地理位置信息的数字“足迹”,已成为现代物流、城市规划、气候监测、精准农业、灾害管理乃至国家安全等领域中最具价值的信息形态之一。它不仅能精确定位“何处”,更能揭示“何时”“何人”乃至“为何”,从而挖掘潜在规律、预测事态演变、厘清复杂关联。
然而,伴随其广泛应用,空间数据也面临泄露与滥用的风险。世界经济论坛网站在稍早时间发布的报道中强调,必须借助人工智能(AI)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强对空间数据的有效管理与治理,才能充分发挥其巨大潜力。
空间数据蕴藏变革力量
全球著名研究与咨询公司高德纳将空间计算列为最具影响力和变革性的新兴技术之一。该公司指出,空间数据已不再是静态地图,其正成为动态智能层,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与物理世界的互动方式。
这一转变由多项前沿技术共同推动。先进的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无人机、激光雷达遥感技术、物联网设备等持续不断地采集海量实时位置数据。随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与AI等技术,对这些原始空间信息进行处理与整合,为检测、预测和解析复杂的空间问题奠定了基础。
前沿技术与先进计算之间的深度融合,催生了许多强大应用,数字孪生便是其中之一。如同现实世界的“魔法复制镜”,数字孪生以其独特魅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正引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
面临风险与日俱增
空间数据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然而其面临的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加剧。
个人位置数据一旦遭到未授权访问,日常生活、家庭住址、工作场所,甚至敏感地点都可能暴露无遗。对企业而言,高管的出行轨迹、核心资产与设施的位置、关键供应链路线等机密信息同样面临泄露风险,极易引发定向网络间谍行动甚至物理威胁。
比数据泄露或丢失更严重的,是对地理空间数据的恶意篡改。这类攻击可欺骗关键系统与个人用户,损害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例如,GPS欺骗攻击就是通过发射虚假卫星信号,误导接收器计算出错误位置。一旦得逞,飞机、船舶、自动驾驶汽车等都可能被引向歧途,甚至酿成灾难性事件。
这类网络攻击足以撼动所有依赖高精度位置数据的行业与服务,从全球供应链到应急响应系统,皆可能陷入混乱。其威胁远不止于服务中断,更对公共安全构成直接且严峻的挑战。
针对空间数据可用性的攻击,也可能令现代运行体系陷入瘫痪。例如,今年3月波兰航天局遭遇网络攻击,为保护数据,不得不切断互联网连接,运营因此中断,历时3天才全面恢复。
数据治理和技术打造“防护罩”
空间数据是极具价值的资产,如何保障其安全性呢?数据治理和技术手段必须双管齐下。
监管机构应依据地理定位数据的独有特点,制定强有力的控制措施与政策。同时,各类组织也需对空间数据加以分类管理,毕竟并非所有数据都面临同等级别的风险。举例来说,零售门店的位置远不如关键基础设施的坐标或对人员、物体的实时跟踪那么敏感。因此,管理重要空间数据的专业人员,必须接受专门培训,深刻理解此类数据的独特属性。
采用强加密手段保护传输和存储中的数据,确保仅授权人员可查看、修改或分析敏感空间信息,是一项根本措施。
此外,还应建立定期完整性检查、篡改检测及恢复机制,以便及时发现未授权更改,保障数据的准确、可用、完整与可靠。
AI算法可分析海量数据,识别可能预示复杂网络攻击的模式与异常,实现更快速、主动的威胁检测。区块链技术,作为加密货币的底层支撑,提供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账本机制,极大增加了篡改空间信息的难度,为位置交易等高敏感操作带来强有力的数据完整性保障。而差分隐私、数据屏蔽等技术,则帮助机构在不暴露个人身份、关键资产或其他敏感信息的前提下,安全分析位置数据。
在全球积极拥抱空间数据,建设创新、高效与可持续社会的今天,坚实的网络安全措施至关重要。唯有认清空间数据特有的安全弱点,主动部署强有力的防护策略,并借助新兴技术的强大力量,才能在充分释放空间数据潜力的同时,守护人们的数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