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9月20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心血管年会“人工智能AI-OCT在PCI精准诊疗应用专题会”现场,我国首款心血管AI-OCT大模型——“麒光AI-OCT大模型”正式亮相。
该系统融合AI大模型与先进影像技术,依托高质量心血管数据库,显著提升OCT影像的解析效率与精准度,大幅降低技术使用门槛,被业内视为实现精准PCI手术的重要突破。
打造中国首个心血管AI-OCT大模型
腔内影像技术,尤其是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因具备10—20μm级超高分辨率,可清晰呈现血管内斑块性质、支架贴壁等细微结构,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血管介入治疗(PCI)手术中不可或缺的“光学活检”工具。然而其影像判读高度依赖术者经验,学习曲线漫长,限制了该技术在基层医院的普及。
“医疗AI的可靠性,根源在于数据的质量与合规性。”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深圳东壁科技数据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壁科技数据)总经理吴登生在专题报告中指出,“过去不少AI模型出现‘幻觉’或误判,核心是训练数据杂乱或脱离临床实际。”
为解决这一根本问题,东壁科技数据构建了国内首个专业心血管语料库——“东壁心血管语料库”,系统整合全球129本顶级期刊、权威指南与临床数据,经严格校验形成高质量数据基座。2024年初,东壁科技数据与深圳市中科微光医疗器械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微光)合作,启动AI-OCT大模型的研发,将高质量数据与先进影像设备深度融合。
中科微光创始人朱锐坦言:“我们很早就意识到,基层医院诊断能力不足,而三甲医院医疗资源紧张。如何把顶尖术者的经验转化为普惠工具,是医疗平权的关键。”
麒光AI-OCT大模型突破了多项技术难点:它不仅实现了对易损斑块、钙化分布、支架贴壁等关键特征的智能识别,还能实时调用相似病例与循证数据,自动生成结构化报告。“这套系统误诊率低于人类医生平均水平,且可实现‘秒级’出结果,”朱锐说,“这极大降低了OCT的使用门槛。”
开启精准PCI智能新时代
AI-OCT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在于其对临床路径与医疗资源分配的深刻影响。
为验证系统的临床实用性,今年5月,中科微光联合北京安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4家顶尖心血管中心启动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显示,AI-OCT系统在提升诊断一致性、缩短判读时间、辅助制定手术策略等方面表现突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吴小凡教授在分享中说道:“当前PCI手术信息量大、决策复杂,高度依赖医生经验。AI-OCT实现了从‘看图像’到‘出方案’的跨越,真正帮助临床进入智能诊疗时代。”她以一名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为例,说明系统如何在数秒内完成斑块性质判定、支架尺寸推荐和贴壁评估,大幅提升手术效率与安全性。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袁祖贻教授表示:“AI-OCT正在推动冠脉评估从‘辅助工具’向‘决策中枢’转变。它使我们能够以更系统、更循证的方式管理冠心病,尤其是在复杂病变中提供关键见解。”
更重要的是,这一技术极大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朱锐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把顶尖医院的经验和精准诊疗能力,通过AI传递至基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疗平权。”
“这不只是一项技术发布,更是一个新起点的宣言,”朱锐说,“我们正在以原创性与系统性,定义下一代心血管影像AI该有的样子——更精准、更可靠、更贴合临床。这也是中国心血管智慧医疗走向世界的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