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9月21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在浦江创新论坛发布《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5》。这份自2015年起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得分为80.20分,比上年提高1.77分,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江和天津6省市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领先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等创新高地辐射引领作用持续增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多层次、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形成和科技强国建设。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5》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促进发展5个方面,综合考虑国家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和科技强国建设总体要求,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设置12个二级指标和49个三级指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进行评价。
报告显示,近年来全国创新投入和产出规模不断扩大,创新环境优化明显,创新绩效显著提升。根据地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得分,全国31个地区划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0.20分)的地区,包括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江和天津。
第二梯队,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50分的地区,包括湖北、重庆、安徽、陕西、四川等22个地区。
第三梯队,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在50分以下的地区,包括新疆、青海和西藏。
值得关注的是,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持续加强。北京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全国第2位,科技创新环境保持全国首位;天津综合排名第6位,万人科技论文数、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数和劳动生产率均排名全国第3位;河北综合排名第19位。
“长三角地区日益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领头羊’,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快形成,区域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刘冬梅介绍说,上海综合排名上升,居全国第1位,万元GDP技术国际收入、劳动生产率排名第1位;江苏综合排名上升至第3位,企业R&D研究人员占全社会R&D研究人员比重排名第1位;浙江综合排名上升至第5位,安徽综合排名保持第9位。
将目光投向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动能依然强劲。广东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第4位。其中,创新促进发展保持全国首位,科技创新投入排在全国第2位,科技创新产出保持全国第4位。
报告还指出,长江经济带创新能级不断提升,黄河流域省区科技创新环境持续改善。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共建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0个,沿线11个省市的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黄河流域九省区共同推进沿黄城市科技创新资源合作共享和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应用,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动力,其中,陕西综合排名第10位。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