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劲松院士:智能材料展现广阔应用潜力

2025-09-21 17:04:2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罗云鹏 通讯员 郑阳

与传统仅依赖于“大脑”的人工智能不同,具身智能强调需要通过“身体”与环境的实时交互来实现智能行为。如何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大脑”找到一个能够灵敏感知、精准执行的“身体”?

9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冷劲松在广东深圳举行的第16期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活动中,围绕“具身智能——智能材料与人工智能”主题进行分享。

冷劲松将人体形象地比喻为一种智能材料,并指出智能材料的灵感正是来源于人体。与传统“静”的材料相比,智能材料是可以“动”的材料,超越传统材料的适应能力差、响应性有限等缺点。

在生物医学领域,冷劲松重点介绍了4D打印血管支架。4D打印是将“时间维度”引入3D打印的结构中,4D打印血管支架植入后可发生主动变形,不仅能够实现非接触驱动,还可在植入体内1年至2年后实现可控降解。

在新能源电池领域,传统电池管理系统结构复杂,尤其在新能源汽车中,电芯在高温条件下缺乏快速有效的断电保护机制,存在热失控甚至引发爆炸的风险。

现场,冷劲松展示了如何利用智能材料,在电池温度异常升高时实现主动、快速断电,从而显著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探讨智能材料于具身智能中的应用前景时,冷劲松介绍,传统机器人通常依赖电机执行,往往需搭载上百个电机,成本高达数万元,而采用智能材料的软体机器人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

冷劲松表示,未来的机器人不应再是冰冷的金属与电机的简单组合,而应具备可感知环境、自主变形,甚至自我修复的智能“皮肤”与“肌肉”。

“这种智能皮肤与肌肉未来是否能自我响应,实现从智能到智慧的跨越?”冷劲松说,“现有技术可以通过采集人体肌肉信号控制机械假手动作,若执行机构替换成智能材料,通过对智能材料进行AI训练和学习,实现类生命自主决策与响应。”

当日活动由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中关村产业转型升级研究院、深圳企联等机构共同主办。

责任编辑:冷媚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