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癌”不能“懒治”,多方科普力量倡议设立防治日

2025-09-22 19:58:1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在9月20日举办的甲状腺癌全流程管理及科普宣传大会上,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甲状腺及疝科普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专家工作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普通外科分会等多个专业团队倡议设立“甲状腺癌防治日”。

据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数据统计,我国甲状腺癌年新发病例达46.61万例,是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三位,且发病结构年轻化趋势明显,已成为离年轻人最近的癌症。由于甲状腺癌病程较长、发展缓慢、早期生存率高,被公众称为“懒癌”“最温柔的癌”,这一观念使得患者术后随访和长期管理意识不足。

专家呼吁,应打破认知偏差,重视疾病危害及复发风险,推动科学防治。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副会长田文教授表示“懒癌”一词不科学、不全面。甲状腺癌有分化型甲状腺癌,如乳头状癌、滤泡癌这类预后较好的类型,但也存在高度恶性的类型,如髓样癌、未分化癌/低分化癌,可发生早期淋巴结或肺脏、骨骼转移。后者占比虽低,但其恶性度相当高。

据了解,术后动态评估的关键是将患者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提高到目标范围,传统的“停药法”在评估过程中带来风险,导致许多患者拒绝或延迟评估,进而影响复发的及时发现。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rh-TSH)专门用于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后动态评估,该药物的应用能够提升患者对动态评估的接受度,提升长期生存率,国际上已将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作为动态评估的标准流程。

田文介绍,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等结果将复发风险分层为高危、中危和低危。高危患者需密切检查,除甲状腺素抑制治疗外,部分患者还需进行碘131治疗,目标是将复发风险从高危降至低危。然而部分术后评估为低危的患者在复查随访中出现风险转为高危的情况,动态评估与规范化随访是防复发的关键。

有些患者自行停药或随意加减剂量。对此,田文强调,科学规范用药至关重要,此类行为非常危险。若出现心慌、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方案,而不是擅自处理。

上述治疗误区只是临床上的一部分,纠正误区、指导公众和患者正确认知疾病、规范管理疾病是倡导设立甲状腺癌防治日的意义和目标所在。“对疾病的管理理念应从单纯治疗走向全流程规范管理。”田文表示,希望通过科普推动科学的动态评估、规范化随访和全程管理,帮助患者真正实现长期健康生存。

(活动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李梦一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