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都芃
“有企业来到我们创新港后,产品迭代周期缩短了3倍。”9月22日,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科技政策论坛上,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分享了该校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的实践。
科技政策论坛是浦江创新论坛多年来坚持举办的品牌活动之一。本届论坛以“双链耦合 互促共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与会嘉宾围绕“为谁融合、谁来融合、融合什么、如何融合”等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卢建军认为,企业主导的产业深度融合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突破口,要突出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我们的模式是,企业带着需求、课题、资金、管理和市场进入创新港,学校200余个研发平台、实验室等全部向企业开放。”卢建军分享了一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带来的成果数据:在创新港,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已与241家龙头领军企业签署共建联合研究院(中心)协议,成立92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孵化企业270家,吸引204支种子天使基金,转让许可专利1400余件,转化率由此前的5.8%提升至22%,落地应用率则达到61%。
“听到大家都在讲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我很感动,也深感责任重大。”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列明说,近年来我国医药领域自主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大批原创的医药创新成果进入全球市场,展现出强劲竞争力,推动我国医药创新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我们是参与者、见证者,更是受益者,所以我们现在在探索怎样帮助更多科学家创新创业。”丁列明介绍,瞄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目标,贝达打造出生物医药创业创新平台“贝达梦工场”,将企业积累的发展经验和专业研发资源等进行整合,建立完整的包括医药风险投资基金、创新服务公司以及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在内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圈,降低生物医药创业门槛和成本。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离不开有效的融合载体。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认为,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正是二者融合的关键结合点。她介绍,近年来有关部门围绕支持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科技研发投入、科研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
得益于此,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已成为创新成果的主要产出者。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已超350万件,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73.7%,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