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开幕。本届大会以“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为主题,在展示我国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成就的同时,也将积极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据悉,这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吸引了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0名代表参会。
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然而,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生物圈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具体表现为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植被大面积退化以及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加强生物圈保护,不仅关乎全球生态安全,更事关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丁介绍,为此,UNESCO于1971年发起了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并从1976年开始建设“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旨在探索和推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示范模式。
“MAB理念强调,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结合,核心是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同时,协调好与周边社区的关系,推动保护区与社区协同发展。它所倡导的保护,并非简单封闭保护区、禁止人类活动,而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王丁认为,“这一理念既先进,也契合我国国情。”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通过聘请周边社区居民担任生态护林员、引导开发特色生态产品、发展林下经济以及鼓励社区参与保护区管理等方式,我国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例如,自2010年起,高黎贡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内的百花岭村积极探索“观鸟经济”产业模式。如今,该产业不仅带来了可观的门票收入,还带动了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态的发展,显著提高了村民收入水平,进一步增强了周边居民生态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新技术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新机遇
我国于1973年加入MAB,1978年成立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作为该委员会的主席单位,中国科学院联合相关部门,依托“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系统推进科学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比如,在濒危物种保护方面,通过推进国家公园与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等,大熊猫、东北虎豹、藏羚羊、长江江豚、福建天麻等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种群稳步恢复,栖息环境持续改善。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4个自然保护地被UNESCO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总数位居亚洲第一。这些保护区,已成为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维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保护地与社区协同发展方面进行前沿探索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化,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涌现大量创新突破,这不仅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新动力,也为全球共同应对生态环境挑战带来新机遇。
“生物圈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既为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的落地实践提供了重要应用场景,也为各国携手加强生态保护合作、实现共同的可持续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就深化科技合作、更好赋能生物圈保护区建设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推动重点领域联合研究,二是加强基础能力共建共享,三是合力拓展技术应用场景。
围绕科技更好支撑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建议,建立生物圈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理论框架和预测模型,为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利用卫星遥感等对地观测系统,对生物圈保护区实施持续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