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在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300余亩的多年生稻核心试验基地,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这是多年生稻‘云大27’和‘云大111’新品种试验示范田块。今年已是第二年试种了,依然保持亩产吨粮,应用潜力可观。”云南大学教授、多年生稻研发团队负责人胡凤益欣慰地说。他拨开稻株基部分蘖,只见再生芽密密麻麻,长势喜人。
“多数水稻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每年需要育秧、插秧,而多年生稻通过地下茎腋芽的越冬再生能力,实现了多年生。”胡凤益说,多年生稻就像韭菜一样,割完一茬还能再长,从根本上改变了稻作模式。
这项技术的培育历经20多年。截至目前,云南省已审定了6个多年生稻品种,2个新品种将于今年底完成区试。与此同时,“一种两收”“一种多收”“多年稻秋播育秧”等配套栽培技术也逐步完善。
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镇曼拉村民小组,村民岩哈花家的50亩多年生稻田已持续收获6年多。他告诉记者:“一年两季,单是种子和人工费,每亩可以省六七百元。省下的,就是净赚的!”
胡凤益介绍,在西双版纳、德宏、文山、普洱等地,多年生稻产量稳定,周年两季亩产超950公斤。2025年,在玉溪市新平县,多年生稻周年亩产达到1033.8公斤。
近年来,胡凤益团队还在广西南宁、百色、合浦等地建立了多年生稻试验示范基地。目前,各地已累计试验示范40余万亩。
基于多年生稻“一次播种、连续收获”的创新特性,这项农业技术累计为农民节省种子、人工、机械等生产成本超55亿元,带动主产区户均年增收3200元以上。
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可持续稻作技术”,多年生稻还在缅甸、老挝、孟加拉国、乌干达、布隆迪、马拉维、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等国开展试验示范,2025年海外示范面积达8万亩。
“多年生稻的推广助力解决粮食增产问题,契合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需求。”胡凤益介绍,团队已为东南亚国家培训技术人员、留学生等200余人次,并为其提供本土化种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