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烁
喜看稻菽千重浪,又是一年好“丰”景。近日,甘肃省张掖市一片金黄的制种玉米田里,伴随着机械轰鸣,多辆我国自主研制的制种玉米收获机穿梭田间,短短几分钟便将成片玉米转化为干净的果穗。仓廪丰盈、蔬果飘香,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我们看到,科技赋能农业发展的壮丽画卷在大江南北徐徐展开。
这些年,我国农业实现跨越发展,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中国饭碗端得更稳。“丰”景无限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力量的加持。一方面,优质种源、新型种植技术等成果的应用,让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随着智慧农机、智能灌溉等先进装备日益普及,丰收愿景有了全方位的保驾护航。2024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在3万亿斤以上,“科技范儿”成就了“丰收味儿”。
然而,这样的景象尚不能代表中国农业全貌。在当前的农业科技版图中,生物育种、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仍有很多基础性课题需要突破,更多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特点的智能化农机设备还有待研发,智慧农业、植物工厂等方面的技术集成创新还需要加强。这些亟待突破的技术,是我国农业发展迫在眉睫的需求。我国仅拥有全球9%的耕地,却要养活世界上近20%的人口。农业发展不仅要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还要跨越盐碱地治理、丘陵农机短板等横亘在丰收路上的沟壑。
与此同时,面对跨国巨头垄断种业核心专利、智能农机技术壁垒高筑等外部压力,唯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避免“低端锁定”困局,让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获得与之匹配的话语权。破解“先天不足”与“现实挑战”的双重压力,需要更多面向生产实践的农业生产技术,而创新的“密码”就藏在田间地头。
农业科技的迭代,离不开真实环境中的多场景、长时间验证。因此,科研工作者只有走进田间地头,才能了解当前农业发展最急迫的需求。与科研人员相比,农民们具备更多实践经验,科研人员更容易从实践中获得灵感,凝练攻关方向。比如,张福锁院士就是在充分吸取农民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在田地里摸索解决方案,探索出精量播种、水肥后移、春草秋治等种植技术,被农民称赞“更加省时、省力、省钱”。
从实验室到农田,从播种到收获,农业科技创新与实践的脚步从未停歇。以科技为犁,我们定能在广袤的田野上耕出农业丰收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