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林旭 刘垠
如何才能让中国成为全球创业投资的沃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不断提及的一个关键词就是“生态”。
怎样把中国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得更好,怎样把“四投”——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做得更好,正是9月21日下午举行的WeStart创业投资大会主论坛各方嘉宾热议的核心议题。
作为浦江创新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WeStart创业投资大会会场内外,有科学家发问、有创业者提需求、有投资者作答、有政策制定者倾听,各方齐聚一堂,交流思想、碰撞智慧,探讨相互成就之道。
“创业投资是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通过发挥资金支持、风险分担、资源整合、市场发现等多方面作用,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活水,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科技部党组成员、秘书长潘晓东在致辞时表示。
今年,国家加快组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将促进科技型企业成长作为重要方向,引导创业投资“四投”,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据有关机构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创业投资募资额达到7800亿元,同比增长12%;投资额达到3400亿元,同比增长1.6%;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基金投资签约金额突破3800亿元,创业投资支持科技创新的势头不断向好。
为更好地助力“四投”,论坛期间还举行了上海未来启点社区发布仪式和WeStart投早投小联盟成立仪式。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陈杰出席论坛,并在上海未来启点社区发布仪式上启动“未来启点社区”。
作为论坛“东道主”,上海一直致力于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初创企业最佳首选地,在营造良好创投生态方面,有许多值得称道的经验。
“上海正推动创新要素高效集聚,积极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在致辞时表示,下一步,上海将强化科技金融“放大器”功能,持续优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生态。
目前,上海日均诞生初创企业约300家,高新技术企业2.5万家,涌现出一大批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
“要投资、要创业,就找一流高校多、离一流大学近的地方。”丁奎岭说,高校最重要的两项创新供给就是科技创新与拔尖人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应针对真问题和真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创新成果与拔尖人才。
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的过程中,许多创业者有可能因技术成熟度不足、资金链断裂、市场需求不明确等因素而功亏一篑,业内把这一阶段称为科创企业的“死亡之谷”。
对此,欧盟知识产权局执行董事战略顾问安德烈·阿鲁尼认为,要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概念验证至关重要,技术转移经理人的角色也不可或缺。
针对早期科创企业“缺资金、缺资源、缺人才、缺战略”的发展痛点,国投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爱民建议,基金和管理团队应发挥引领带动、资源导入、人才赋能和提升管理的作用,以信心、远见和担当,助力构建“成果+资本+企业家”的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范式。
“我们希望寻找能够影响未来的创业者。”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魏凡杰在谈到未来启点社区愿景时表示,该社区将致力于把创新创业各方链接起来,打造一个便于颠覆式创新不断涌现的生态。
“当前是中国科技创新最好的时代。”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认为,WeStart投早投小联盟的成立将有助于聚集资源、凝聚共识,让更多早期资金注入到科创事业,共同把“四投”做好,打造良好的创投生态。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华登高科管理合伙人张聿向记者坦言,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都是异常艰难的事情。要做好“四投”,一定要有不同寻常的“耐心”,守得云开方能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