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叶凡
22日,2025浦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支撑公共机构节能降碳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上海举办。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分享公共机构节能降碳的实践经验,为促进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转型“问诊开方”。
今年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5周年。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公共机构是重要的引领力量。作为能源消费的重要部门,公共机构具有覆盖范围广、社会影响力强、示范带动突出等特点,在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具有较高灵活度和先行先试优势。
2021年11月,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深入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引领行动促进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其中提到强化绿色低碳技术产品推广应用,注重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提升节能降碳和示范效果。
论坛上,多位专家开出了科技助力公共机构节能降碳的“良方”。
太阳能光伏技术是公共机构降碳的重要途径。《方案》中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机构建设连接光伏发电、储能设备和充放电设施的微网系统,实现高效消纳利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建议,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利用效率,助力公共机构更好地节能降碳。
太阳能转化效率是衡量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或电能效率的核心指标。包信和介绍,目前,使用较多的硅太阳能电池理论转化效率约29%。这意味着,如果公共机构所处地区的光能量值较低,硅太阳能电池往往不能进行有效转化。因此他建议,要创新太阳能电池材料,研发叠层太阳能电池,实现太阳能分级利用,把太阳能“吃光榨尽”。
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分享了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的技术路径和发展方向。不同于光伏系统附着在建筑上的方式,光伏建筑一体化是一种将太阳能发电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既具有光伏发电功能,又能承担建筑构件和建筑材料的作用,更好地与建筑物融为一体,可显著降低建筑运行碳排放。
凌文指出,当前,我国BIPV发展迅速,应用面积约20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依旧有许多建筑的屋顶、墙面没有得到充分利用,BIPV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为推动BIPV进一步落地,凌文建议,加强政策引导,出台专项补贴政策,对光伏建筑采用BIPV系统的安装费用,提供一定比例的初始投资补贴,激发市场活力。他同时提出,要推动示范项目建设,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建筑、公共建筑等作为示范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